周有光百年口述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
0

记得应该是某个微博上写了周有光孙女的事情,才了解到周有光的人,一看还是沈从文的连襟且似乎看上去是个有趣之人,便借此书来一阅。口述,所以就如同谈话一样简单易懂,短句、简单句、偶尔发自肺腑的感概,就像一个老人家在你身旁和你聊聊他的故事。我是睡前读的,偶尔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果这段时间睡眠不足。

周有光也是一个出自官宦之家,在民国可以说江浙一代已经相当发达与成熟,无论商业、教育等等方面。谈到教育,此书中谈到许多有关学习和教育之法,作为一个过来人周有光的见底还是相当独到的。周有光是从小都是双语教学,大学也是一家教会开的,所以可谓是深受中西文化的浸染。后来本欲学习经济以治国,可惜遇到中共执政,文革来袭,最后被调到研究现代语言的创造去了。周有光总说这挺好,字里行间还是看得出他的不甘心。至少荒废了10年的研究生涯。

下面是周有光关于教育的摘抄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的教育,我读基础的文学、世界史,这很有用处。我讲的中学是中国人办的,可是中学的世界史是英文的,世界地理、化学、物理是英文的。我们能够用英文,基础培养今天办不到,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许多时间浪费到莫名其妙的课程上面,应当学的东西学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学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觉都没有时间,结果学问学不好。我们的教学没有上轨道。

英文很容易学好,你重视它就会好的。我们的英文教师都是教会学校毕业的,我们中学能用英文演讲比赛,英文不过关不能毕业。实际上是中文、英文、数学三门课放了工夫,旁的都不放工夫,许多课不用考的。那时候比较轻松而学得好,今天把学生的时间都浪费掉。还有一个关键,那时候中学都是住读的,没有走读生的,一走读,走来走去,把精力都走光了。今天的学生到大学再度英文,那大学的课程怎么能读呢?大学是要用英文了,不是学英文了。现在的青年苦得要命,这个办法不对,我们的教育要彻底地改变。

我认为,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的。兴趣是一种推动力,一个人不会对任何东西不感兴趣,譬如小孩子要吃奶,就是他的兴趣,玩是他的兴趣,这种推动力很强。兴趣有时候是盲目的,有时候是有目的的,兴趣用上去以后,就会对工作的意义更了解,这样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留学有两点好处:日语要学得好,在日本很快就学好,在中国就慢,英语更是这样子。还有,外国整个学术环境跟中国不一样,真正读书要靠自己,留学不留学一样,在中国也可以学得好的。读书实际是自己读,老师不会来管你,只是指点一下子。

小孩没有同去,我主张中国青年要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到美国去留学,否则中国文化水平不够,单是外国文化就不好。

文化需要有优越的生活来培养。太穷了,文化就困难。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讨厌文化人的,现在,这种看法改变过来了。一般来讲,在外国,文化人都属于中产阶级。生活要有一定的条件,我最近看到资料,发展中产阶级,日本搞得最好,日本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比例比美国高。

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是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够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就能成才,否则就不能成才。

周有光现还健在,1906年出生。人们总是会好奇他的长寿秘诀。我总结了一下,三点,心态要好、吃要有所节制、生活规律。当然我觉得很多方面和遗传也有关。

我想健康最重要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是重要的。健康有物质一方面,有精神一方面。物质方面我们要求不高。不要生气,都是小事情,吃亏就吃亏。

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我的生活有规律,不乱吃东西。以前我在上海有一个顾问医生,他告诉我: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乱吃东西不利于健康,宴会上很多东西吃了就应该吐掉。

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周有光还谈到政治,谈到美国人的效率,谈到她与张允和的婚姻,有摘抄下来的就数言

人家问:”为什么美国人比别的国家富?”一天的工作要相当于好几个外国人,财富是这样来的。我到美国才知道,日本有一个调查团,调查美国人的办公效率,调差了好几个月,写成一个报告,结论说:一个美国人可以抵十五个日本人。真是不一样,那时候电话当然还没有今天好,我才知道用电话的方法跟中国人不一样,在中国根本不重视效率,中国人办公的方法远不如他们。我训练到这个习惯:做事情一定要讲效率

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地理条件跟社会问题有密切联系。外国的新思想、新生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

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一直到苏联瓦解以后,才看到更多外国的东西,才明白:毛泽东是一步一步跟苏联学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一个新因素是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反斯大林,这件事情给毛泽东刺激很大,他害怕他死了,人家就反对他,他要把反对他的人—“睡在身边的走资派”先打倒。现在看起来,“文化大革命”首先是要打倒走资派,建立另外一个权力中心,没有建立起来,王洪文当然不行,的确跟他自己讲的一样。他死之前,已经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了,他变成完全孤独了。

总的来说,此书还是值得茶余饭后翻阅一番,总会有点收获的。

《浪花集》      张兆和
《合肥四姊妹》  金安平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百岁新稿》      周有光
《见闻随笔》      周有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