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
0

六场演讲,每场讲一种孤独,故曰孤独六讲。依次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情欲孤独:

每个人必定会经历而且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面临情欲孤独。十几岁时的情窦初开,二十几岁的求爱无果,四十几岁过着已失掉爱情的家庭生活,直至中年老年。我想健全的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旅程中,“孤独”是主要的旋律,但有人会拒绝承认或者假装不孤独,其实: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中,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站在绿荫繁花下,呆呆地看着,开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么,开始会把衣服穿得更讲究一点,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当然,情欲并非仅指爱情,作者提到竹林七贤的孤独,提到阮籍和嵇康的孤独。在一个儒家文化盛行的国度,阮籍和嵇康并无非成为主流,而即使成为主流时,我们就要关心对立面的孤独了。我常常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要有很好的氛围去包容所有的孤独,而非只存在一种的价值观而人生观。蒋勋提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牺牲了

语言孤独: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语言一开始是用来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但你会发现现代社会很多人滔滔不绝的舞动着舌头,而其实言之无物。所以,每个人都在说,但没有人在听。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追求的是不用语言文字传道,而是以行为传道。

在众多接班人选中,神秀呼声最高,他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弟子们争相背诵,五祖听了不表示意见,继续让大家去猜。这首偈传开了,传到厨房一个叫惠能的伙头师父耳中,这个每天劈柴煮饭、不识字的文盲和尚,没有机会听到佛经,也没有机会接触上层阶级的文化,却马上回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行者若怕脏,修行的意义何在?

五祖听到惠能的偈,依旧不动声色,口头上说了一句:“胡说!”然后在惠能头上敲了三下,背着手就走了。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变成神话了,惠能因为被敲了三记竟懂了五祖的意思,夜半三更跑去敲他后门。要注意的是,这里唯一的语言就是“胡说”,其他都是行为动作。

惠能夜半三更去敲五祖弘忍的门,五祖叫他坐下来,念《金刚经》给他听,因为传法最重要的就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留念、没有执著才能生出慈悲心)时,惠能这个大胆的伙头和尚就跟弘忍说:“师父,我懂了,你不用讲了。”五祖真的不讲了,立刻将袈裟和钵拿给他,要他立刻逃走,以免被人追杀,五祖告诉他,必要时连衣钵都可以不要,“带法南传,遇梅则止”,后来惠能就在广东黄梅传教,成为新一派的禅宗–南宗。

“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革命孤独:

每个革命者在最初总是抱有很高的抱负和完美主义,向往无产阶级或者乌托邦。年轻时怀抱梦想,而随着阅历的增长,革命者变得更加务实。或者说,那些革命胜利后,务实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基调。他们也就脱离了革命孤独的群体。所以,蒋勋说: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革命孤独是属于为了革命而长辞的人,抑或是革命失败而又怀抱革命信念的那一小撮群体。每一个革命者孤独的出走,都将成为了美学的偶像,我们不会感动于一统江山的君王,而只会对美学上有缺憾处于孤独中的勇士表示敬意,比如项羽、屈原、荆轲、秋瑾。

暴力孤独:

作者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华盛顿有人持枪在街上扫射,而这位行凶者却是波斯湾战争的英雄,在伊拉克他的暴力是合法的,而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却因为同样的行为变成杀人犯。同样是暴力,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评判?
人们总认为暴力是不好的,是要杜绝的,但往往大家忘记,人与动物一样,最初都有暴力的崇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喜欢打架入帮派,这在本质就是人类内在的原始暴力欲望。
“青少年的身体刚刚发育,内在原始的暴力欲望会爆发出一股征服的力量。那是原始的人类在自然和旷野中,以体能保护族群的遗传基因,在现代人身上没有完全消失,只有今天我们用道德将暴力划分为不好的,不对的,于是一种在原始社会里伟大的情操变成一种被禁止的行为。”

暴力并非如都如我们想象的,在现代文明社会,强势文化吞灭弱势文化也是一种暴力的表现,而且这种暴力更具杀伤力。作者提到了台湾的核废料事件、美国的印第安人,都是这类的暴力事件。

伦理孤独:

乱伦,意为乱了伦常。而伦常又因当时当地的文化而定。就如同古埃及认为的伦常是“血缘内婚”,所以外婚就等同于乱伦。所以,伦常只不过是社会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定义的一种原则,并无大的是非。

传统的伦理观众,父权是不容背叛的,而作者期盼我们的社会能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是以独立个人为单位,先成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个人,再进而谈其他相对伦理的关系。

每个个体都有他选择的权利,而不能因为伦理而放弃。人一旦禁锢在伦理中,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的怪现象。作者又分析,这种伦理和儒家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基督教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儒家强调的是,百善孝为先。

思维孤独:

之所以将思维孤独放在最后,其实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结。作者的这六种孤独,其实都是一种思维的孤独,作者用他的眼睛和思考去探索和阐述他的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正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因此它本身也是一种孤独,一种思维的孤独。

所以作者仅仅是提出他的孤独,而希望所有的读者能够通过他的孤独去发现理解阐述属于自己的孤独。没有是非之分,只有孤独与否。

我们这个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国度,总缺少各种各样的孤独。儒家哲学总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希腊哲学总是会通过思辨对话来让你有所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思维的过程。

最后节选作者的序: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徒劳无功吧。

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