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郑也夫’

读《消费的秘密》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看了《后物欲时代》引申出来的读本。原以为都是郑也夫的文字,没想到这只是一本研究生博士生论文的集锦,郑也夫只是在其中评点几句,真的称不上是什么佳作。

《网上店铺的台前幕后》

这是写得比较敷衍的论文,全篇以背景介绍,个案记录总结构成,其中个案记录占用一大半篇幅,言之无物,思考没深度。

《淘宝/易趣上的买家行为》

文中提到买家评价时,有个买家说“不费这个劲,我花钱,我还服务他?” 由此想到了我们做的东西,正如台湾人对服务的理解,服务好是应该的,服务不好才要反映。面对大陆这样一个对服务不敢有任何奢求的市场,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文化差距之大,以及同是中国人间的差距了。

《家庭装修中的集采方式》

本文大部分采取网络论坛中的内容作为引证。解释了集采这一新型购物方式。分析本文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最基本,最概要的分析方式。

1.解释集采。

2.集采的类型

3.参考集采的各种角色人物的反应。

4.集采的发展和展望。

5.小结。

《关于女式尖头皮鞋的调查》

从刚开始大家的不接受,到最后的趋之若鹜,作者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服装与时尚,在女士门面前是毫无免疫力。对于尖头皮鞋的流行,时尚定位特征比单纯的外观设计更重要。参考系的选取(特别是代表时尚潮流的)对于人们对于尖头皮鞋的购买倾向是至关重要的。

《染发调查》

早在十几年前,我还在小学的作文中批评染发这种崇洋媚外的行径,老师也是持肯定的态度。而今,随着世界的大融合,国人意识的开发和包容,这样的文章显得有点太小气了。

现在已经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看待染发了。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用把它提升到价值观、道德观上去,现在人思想很自由,不会一来就上纲上线,不用把平常的事情提升到理论层次上。

文中进一步分析染发被接受和流行,这里提到:

群体是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将自己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并按照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是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

《某大学男生护肤品的调查》

其实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商家的各种消费欲望的刺激以进展的。早年如果说男生也需要护肤品一定被指指点点。男生们在学校里也许都是灰头土脸的,但他们一旦有了工作,有了消费的可能,随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必定会有一部分带入这样的消费中。

文中提到:

可以说不是学历,而是工作,更确切地说是时尚通过工作影响了男生使用护肤品的态度和行为。

在消费上,男生总是以理性著称,那么在这样非常感性的护肤品中,到底时尚和广告能够影响多少呢?

文中提到:

男生虽然对广告有免疫力,是理性的消费者,但难免由于对护肤品的不熟悉或没有主见而听从女友的建议和选购,而时尚和广告只是迂回通过女性影响了标榜理性的男生。

《女大学生的“屈臣氏”消费》

文中提到了研究社会学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它是指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系数值越低,证明生活水平状况越好。当然我个人认为食品支出仅仅针对单纯的食品,不包括饭局上的服务、环境以及各类非必须消费的总和。

《成都茶馆》

文中研究成都的茶馆文化,据说早在清朝初期,四川一带人口贫瘠,后来清政府从其他省县调了几十万人入住天府之国,也由于大家的不熟识,茶馆文化也就孕育而生,在茶馆里结交新朋友,了解老朋友。

这样的茶馆文化已经不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分喜欢成都的原因。慢生活,正是当代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所或缺的。

《星巴克的人类学观察》

星巴克一直是小资的代名词,饮一杯咖啡,坐上一会儿,小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这时候人类的消费已经不在仅仅是满足身体的需求了,更多的提升到了精神上,不仅是享受,还有的是虚荣。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消费受制于不同群体和身份的“品位”并尝试以此来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人们的消费实践不再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符号和社会需求,换句话说,人们因为不同的消费而成为了不同的人。

在消费社会来临之前,人们更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当物质极大丰盛的消费社会,商品的社会价值开始逐渐取代使用价值。

当然郑也夫的评论也入木三分:

时尚与美毫无关系。但因为体貌的美不能复制,装饰物则可以大量复制。于是时尚就大量吹嘘装饰物与美的关系,再加上稀缺的装饰物更加受人“关注”吸引他人的眼球。于是时尚和美就亲密无间,甚至画上了等号。

书中不仅仅这几篇论文,有些仓促略过,有些个人没有共鸣,就隐掉不表。总得来说,这是一本论文的集锦,但我不会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