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羌塘’

《北方的空地》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抄录标记的选段时有了一丝的泄气,就如同阅读到最后总想快些看到作者逃离荒原,也因为此,我深信我无法像作者那样爬山涉水、艰苦困顿的走完那遥不可及的七十多天,我承认我是一个不太能坚持的人。

所以,这样的书仅仅是看看,跟随作者去体验一把荒原的旅行,脑海里依着作者的文字去临摹自己的荒原,那个高海拔、低氧、缺食少水的荒原。

似乎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写点文字,这两年有点被逼着走上浮躁、嗜金、被高房价逼得有点歇斯底里的不正常人。应该要找回来的那种独处的时光,安静、闲逸,读读作者这样的文字,挺好的。

那天听蒋勋说,一个小说家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观察能力和记忆表达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强大的记忆记住一切的观察,或说或写,记录下一切。一篇文章便跃然纸上。文字,我觉得更像是自言自语,不必在乎对方的表情和反应,唯有电脑记录下你哒哒哒的按键声。

好了,言归正传。

作者从新藏线的界山达坂一直走到阿尔金无人区后获救回来,历时七十多天,历经邦达错—拜惹布错—羊湖—朝阳湖—若拉错—鲸鱼湖—阿尔克库勒湖。这是凭借书后的唯一一张地图而得,读此书时,每每翻开后面的地图,看着这遥遥无期的终点,都有点替作者着急。

别以为作者这样的旅行是浪漫的,当中我想有80%的时间头脑都处于无思维的状态下,只是身体机械的做着往复运动。所以看完这本书,我仅仅想过要一个人做一次长时间的独处,唯此并没有奢求去做这样高难度的旅行。

我很佩服作者那样淡定的心态,而也就是这样淡定的心态成就了他的旅行。文中只是隐约的提到极限情况下他准备做起猎人,捕捉田鼠或者其他小动物,没提过如果突然生病无法行走,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地方怎么寻求帮助。也许他还有最后的法宝,也许最后的稻草就是没有了稻草后的突破极限。作者说:

若说行走荒原所需的品质,就羌塘而言,无疑是坚持、隐忍和乐观。坚持可以让扫地的成为少林寺高僧,可以让唐僧轻易摆脱女儿国的纠缠。没了坚持,生命中只剩无穷诱惑,就会轻信看漫画书也能练就如来神掌。没有什么事能轻轻松松成功,走路还有嘴啃泥的时候。隐忍则抑制着复杂多变的情绪,以客观姿态旁观自己的行为。谁都能在别人骂街的时候充当一个优秀的老娘舅,当自己身处骂街角色中,观音姐姐来劝都不顶事。很多事情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搞不清谁踩谁一脚嘛。现实又是残酷的,有些事不是那么好轻易接受,所以需要乐观,它可以将任何苦难变成一出事不关己的舞台剧,既饱含泪水,更充满啼笑皆非的趣事。

读过的朋友们可别以为人定胜天,了解一下作者的过往才能衡量出行动前的差距。

作者说的很对,如果你仅仅为了去证明什么,那么这样的旅行就没意义了。作者说,他仅仅是热爱。我想,也许热爱也就足够了。

不吓唬没去过的人,那么会抹杀探索精神,但并不说明因冲动就可以踏上旅程,那是冒险,不是旅行。所以,尝试一次艰苦的旅行前,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如果热爱那就去,如果想证明什么那还是好自为之。
二、准备好了没有?如果买了一堆昂贵的装备只能说明你有钱或有赞助,如果你花很多时间了解那片热爱的土地,装备配置才会有实际意义,一根水泥钉或许就是最强装备之一。
三、艰苦的定义?如果宅了十年,第一次就走羌塘显然是不现实的。从未有长途骑行经历的人,走了青藏线就是“蓝波湾”,爬三楼都喘的人爬了黄山,那是“超蓝波湾”。不要和人比较,每个人的艰苦旅行都不一样,只要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当下,就是当之无愧的“蓝波湾”
四、有完美吗?没有完美的装备,完美的计划,完美的旅行,要有包容,对人对事。
五、一定要去探索吗?旅行不是生活的全部,还得养家糊口、求学就业、升官发财,做科学家也是探索,玩高难度杂技也是探索,抑制高房价也是探索,讨暗恋女生欢心也是探索。不要羡慕无氧登珠峰的人,坐在大本营看他们上蹿下跳也很幸福,尽兴就好。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最后才是意志力和运气的问题。说不清,但很真实,这才是探索的开始

作者说行前,他不做过多的与人讨论其的可能性,不使过多的人知道其的行程。可能性本来就无可讨论,因为罕有人至,与谁讨论。而过多的关注可能会使自己心态略微的变化,这轻微的变化也许就会改变旅行的意义和过程。

没和人讨论可能性,当别人知晓一个毫无骑行经验的人用自行车进入羌塘,可想口水的密度和浓度。生活中很多事皆如此,不宜过度讨论。尤其三事,一是人生伴侣,讨论多了一定娶了别人的老婆。二是事业,讨论多了一定做着别人喜欢的事。三是旅行,讨论多了一定走在别人的路上。

一次艰苦的旅行前,越少人知道越好,否则随便被谁过度关心下,在心态上都可能有微妙的变化,失去了勇往直前的节奏。很多被赞助登山遇难的就如此,条件不允许上,可后面有眼睛盯着,再则失败了以后赞助商也不好找……一想到这些,完了,节奏没了,脱离了旅行的心态,那注定难以维系在旅行的路上。

面对这样的无人区徒步,没有读过此书的朋友可能会有许多的疑问。我就剧透的摘抄一些给大家。

七十多天的旅行,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食物,高海拔、低氧、气候变化多端,这一切都决定了作者必须背着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前往。而七十多天的食物,靠背包是不可能的,自行车驮着便成了此次旅行的主要架构。

实物是生存之本,横穿羌塘成功与否,一个很大障碍就是无法携带足够的食物。一切所需都必须从外部世界带入,荒原不会给予我什么。对于荒原,我只是过客而已。若有万全后援,例如不计成本的后勤队、直升机定点空投、老天垂怜扔馅饼等,那么食物就不会演变成无数个失眠夜了。在缺氧酷寒的特殊环境下,加上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运动量,每日摄取食物热量至少在五千大卡,显然食物携带量要达到这一指标是不可能的。在八十天理论极限值里,我设计的食物日均摄取热量,依然达不到一个成长人的基本需求。饱腹和远方是否存在绝对的敌对关系?抑或,热量被安逸的生活状态夸大了,只是挂在嘴边的流行词?老一辈中的许多人,没有热量摄取概念,肚皮半饱,艰辛劳作,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不也坚持了十年八载?我有理由认为,满足基本热量的前提下,人的身体并不会萎缩成干瘪皮球,人的精神更不会空虚有如稻草人。但食物设计依然需要十分严谨的态度,必须满足储存、快食、热量转换效率、口感四个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不那么好吃的单调的碳水化合物。

而由于地面崎岖,地形复杂,骑行是奢望,只能慢慢的推行:

有过经历的人就知道,每天近二十公里的速度是怎么来的。除了极少的路可小骑过个瘾,其余路况很少能一次推百米不停下喘口气的。硬草地一般推个五十米喘口气,寒漠土二十米喘口气,沙土路十米喘口气,重沙地三五米喘口气,陡坡半个轮圈喘口气。这羌塘就是这么一口口气喘过来的。
喘气就是呼吸,很重要。学会呼吸就可控制心率,控制心率是为了减少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循环代谢就少,代谢少了就能节约能量,节约能量就能省食物。呼吸和食物之间的关系便如此,体力减少更不必说。
如果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不如学会一个小时休息六十次,每次十秒,使心率永远控制在低频。我的体格不强健,每天长休息三次左右,每次不超过十分钟,包含了中午路餐和抽烟。其他时间推一会儿,喘口气,控制心率。提高推行频率,比太阳起得早,与太阳同息,速度就是这么来的。尽量不做无氧运动,过多使用爆发力。另外,胡思乱想、多愁善感、吟诗作画、悲天悯人也都会消耗体力。因此,大部分时间里我是没心情的,有心情时也要控制一个平滑的状态,套句网络语就是“蛋定”

人们也许会问,遇到野兽怎么办啊,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其实野兽它们更怕人类。所以,面对野兽,不紧张、不害怕,和平的与它照面并走开,再来个回眸相视泯恩仇。

对于在荒原中行走的旅人,野兽是亘古不灭的话题。
以羌塘为例,野兽主要有两种,一是狼,二是棕熊。还有两个替补野兽,分别是野牦牛和乌鸦,把它们列入残忍一类自有道理,并非只为“四大杀手”凑数。防范野兽伤害,首先不要有害它之心,人与动物在本能上的情感是一样的。
狼现在的社会属性多是神雕侠侣模式,一只在前面佯攻,一只在后面守着,这种一前一后的基本战略。首先不要紧张,野兽是能嗅到人的恐惧气息的;其次不要后退,后退就等于承认自己是猎物。不要做过大的肢体语言,狼可读不懂手语。敢于凝视对方的眼睛,进入僵持阶段。当狼搞不懂你且不觉得你有什么危险,就会汇集一处从山坡后溜走。要知道,狼不缺食物,搞定一只鼠兔比搞定一个比自己身形大的人要轻松得多。
棕熊,这家伙伤人是真的。曾经有一个牧民教我防熊术,就是捡一根棍子给熊吃。熊以为是你的手,咬了一口棍子觉得不好吃就走了。棕熊是杂食动物,对人肉不感兴趣,很多熊致人死伤事件中,并没有发现肉被吃了,纯一个开瓢玩。那熊为什么伤人呢?答案是生态冲突,牧民侵犯了熊的生存领地,长期摩擦导致。
野牦牛,鉴于它以往业绩,把它列为替补杀手是合情合理的。至少对我而言,野牦牛带来的心灵恐慌远胜狼熊。有两次刻骨地与野牦牛对峙的经历,距离之近,仿若能看见牛眼里的红血丝,我脊背上的寒气也足以给一间客厅降温避暑了。最终,我将野牦牛逼得溃败,内心瞬间涌起的愉悦感难以名状。
把乌鸦列为替补杀手,是因为当你昏倒在荒原中的时候,第一个吃你肉的绝对是它。荒原里的乌鸦不似内地,它们体形如鹰,飞过头顶时似乌云掠过。它们是食腐动物,但更渴望鲜肉,曾有牧区婴儿被它们残忍叼死过,而葬送它们嘴下的初生羊羔不计其数。曾有牧民问我索要鞭炮,目的就是要吓走偷吃羊羔的乌鸦。

记得当时最开始发贴是在8848的网站上,一堆的装备党讨论装备的可行性,而作者的一席话让我开悟:

我对装备的态度,它永远是消耗品,不能被装备玩,沦为装备的奴隶。一分价格一分货自然不错,但大多旅行远未达到装备精益求精的地步,实用就好。对装备要有包容,没有什么装备能让人变成超人。有必要,就稍加改装,也没有什么装备是特意为每个旅行量身定做的。对装备要有感情,要像对待自己老婆孩子一样,别以为它们没有生命,只是一堆冰冷机器。
此行,装备看似简陋,但够用了,事后发生的事不能推翻前面,就像孙子不可以穿越时空杀死爷爷。但这只是我个人的装备习惯,譬如,当我第一次三个月时间穿坏一双进口登山鞋时就明白,有些路注定是消耗鞋子的,所以在一千块鞋子和提升了5%性能的三千块鞋子之间,我选择前者。如果,我只是偶尔出来旅行,三年穿不坏一双鞋子,那我选择后者。另外,基础装备和技术装备有着本质区别,红军可以穿草鞋过雪山,但绝无可能在没有冰镐的帮助下攀上雪壁。

现代人越发依赖机器,这不是什么坏事,却丢了很多本能。人的本能足以让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完成无数艰苦的旅行,我们的祖先不就是这样吗,也不过几千年前石器时代的事。假使人类灭亡,绝不会是温室效应引发的气候灾难,而是人躲在空调房、暖气室里憋的,丧失了进化中的适应能力。回首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气候如过山车般起伏,但人类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美艳与拥有智慧。如今,人与自然割裂,依靠着一堆机器生活,一个冷空气南下,一个酷暑日的到来,医院里立马就涌满了人。过去,没有空调的日子,躺在凉席上,边摇着芭蕉扇,边仰望着星空,是何等美妙。所以,旅行,不仅仅只为看风景。

哎,写不下去了,灵感与激情缺失了,只能靠作者的文字来填充此文,更何况其文笔感悟比我深刻。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或称为香格里拉,或称为世外桃源。无论它们叫什么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人间仙境,与世隔绝,唯我往来不羁。事实上,秘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内心的映射,对美好事物永不放弃的向往。若心中秘境轰然坍塌,身处的现实世界将一片黑暗,做人便无敬畏,做事丧失底线,黑厚学荣登道德讲坛,社会是黑色的,人心是叵测的……信仰成为专卖店里的商品,伤害和被伤害时买一副贴在胸膛,便自以为解脱。不论有过怎样的经历,看过怎样的丑陋,只要心存美好,身处灰暗的世界便能看到光亮,身处光亮的世界便能看到天堂。阴暗或明亮的人性,不在于经遇,而是内心秘境永不倒塌。

这是一个克服想象力的问题,架在两块砖头上的半米宽木板,你能走过去吗?答案是高度近视眼都能走过去。当木板架在两栋一百层楼之间时,你能走过去吗?估计99.99%的人都要尿裤子了。木板还是原来的木板,为什么就走不过去呢?因为人人都是个诗人,想象力太丰富了,从万丈高楼摔下去还不得成肉泥。克服想象力是为了成为超现实主义者,扛着“理论极限”的大旗,寻找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人生亦如此,很多事没什么大不了,但经过无限想象后,困难也被无限放大。其实,每个人都能手持小鞭炮欢度春节,毫无危险可言。大脑的想象力使人类飞跃,但更多人因大脑想象力成为恐惧的根源。当认为自己做不到时,那就真的做不到了。

每个人在旅行途中,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心态。至于我最基本的旅行心态是,不过度标榜,不吓唬没去过的人,不区分强弱。人与人区别并不大,只是生活的方向不一样。一时抛弃不了社会属性、羁绊太多也没关系,一场艰苦的旅行也证明不了什么,只要尽兴就好,在别的领域一样是探索,毕竟时代不同了。

最后以一段标签的定义来结尾吧,究竟为了何而活,是不是该停下脚步仔细的想想?

人,一出生,就被一个个标签加身,家族,学历,脸蛋,职业,地位,品味与崇尚,各式荣誉,甚至花钱买来的奖项……最终这个人是谁不知道,但一定不是真实的自我。荒原最大的魅力,不是常人难得一见的风景,不是宅男无法想象的旅行体验,而是没有任何世俗标签,你只是单纯的自己,单纯的思考,单纯的行走。但生活总得继续,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都是凡人捧出来的,离开了荒原,就得为生存插上些许能接受的标签贩卖自己。如同本书,如同旅行家的头衔,无非是劳动附加值,多赚点银子,继续下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