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一直喜欢建筑,每每看到古建筑总是觉得美。我想这种美应该是由于距离的感觉。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而这种经历过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而保存下来的建筑就如同那时候的人在讲着他们的故事,过他们的生活。这种美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来的。我一直在想,它虽然美,但又无法说出哪里美,怎么欣赏它们,我觉得这是我学建筑看此书的目的。了解知识、增长视野,仅此而已。

此书也是历经波折才出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部分文字和图片是在抗战时梁公在四川李庄写的,本来想托他美国的好友费慰梅在美国出版,偶来图稿几经周折终于不知所踪。直到费慰梅80年代来到中国才知当时之事,后来她辗转找到图稿终于在1984年出版于美国(至今amazon还可以买到),国内在1991来由梁公其子从诫翻译出版。而今市面上能看到的大部分是三联书店所印的双语版。我是看三联版的,吹毛求疵的说此书设计得不好。梁公书中的手稿都是艺术佳作,但版面太小,纸张不够精细,致使这些佳作观赏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上面的注字都小得辨认不清。如果想要收藏的可以考虑看看其他版本,有91年大陆版,84年海外版,香港还有个港版,我都无见过,不知优劣,如有人知可否介绍一二。

再谈谈此书的一些不足,从诫原文:书中各章不仅详略不够平衡,而且如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等等都未能述及。全文基本上提到的都是木构建筑,最后用少量篇幅提到砖石建筑。由于这边书其实是给老外介绍中国建筑的,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所以详略不均结构不平衡也无可厚非。感兴趣的可以再看看给国人看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不像欧洲的建筑,其大部分由木构为主体,我认为欣赏它的美有很大部分主要是欣赏木构的搭建、曲面屋顶以及斗栱。木构搭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几根柱子,几根梁,而柱子与梁之间衔接的构件就叫做斗栱(不知道有没有表述错误)。听说斗栱有各种样式,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木构塔,整个建筑共有不同组合形式的斗栱56种。相深入了解的可以参考参考。当然建筑还有其间的壁画、雕塑、藻井、布局等等。我也只是班门弄斧,好多术语还是一知半解的,特别是很多名词没办法和实物对上钩,毕竟书本的东西太过于平面,印象不太深刻。

木构架由柱和梁组成。梁有几层,其长度由上而下逐层递减。平槫(tuán)(檩lin条),即支撑椽的水平构件,被置于层层收缩的构架的肩部。椽都比较短,其长度只有槫与槫之间距。工匠可通过对构架高度与跨度的调整,按其所需而造出各种大小及不同弧度的屋顶。屋顶的下凹曲面可使半筒形屋瓦严密接合,从而防止雨水渗漏。

一组斗栱(宋代称为朵,清代称为攒)是由若干斗(方木)和栱(横材)组合而成的。其功能是将上面的水平构件的重量传递到下面的垂直构件上去。斗拱可置于柱头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根据其位置它们分别被称为“柱头铺作”、“柱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组成斗栱的构件又分为斗、栱和昂三大类。根据位置和功能的差异,共有四种斗和五种栱。然而从结构方面说,最重要的还是栌斗(即主要的斗)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向前后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有时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与地平约成30度交角,称为昂。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槫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撑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砖石或被用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地方,如城墙、围墙、桥涵、城门、陵墓等等,或被用于次要的地方,如木构房屋的非承重墙、窗台以下的槛墙,等等。所以,砖石结构在中国建筑中与在欧洲建筑中的地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梁公将中国木构建筑分为了三个时期,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至时期。唐前的木构建筑已经找不到了,唐前的建筑我们只能靠着一些壁画和出土的雕塑来想象,梁公认为唐朝建筑壮实挺拔,而到宋朝建筑更加优美精细,到了明清建筑开始走向标准化而装饰化。在宋代,斗栱一般是柱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到了明代,突然缩小到五分之一了。我身处南蛮,大部分是明清的建筑居多,唐宋的建筑看得少,从书中看到那样美丽的斗栱才知道这才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有空得去看看唐宋的木构建筑。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期;“发育”于汉代(约在公元开始的时候);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7-8世纪);臻于完善醇和于宋代(11-12世纪);然后于明初中叶(15世纪)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象。
豪劲时期包括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即自唐宣宗大中至宋仁宗天圣末年。其特征是比例和结构的壮硕坚实。这是繁荣的唐代必然的特色。而我们所提到的这一时期仅是它们一个光辉的尾声而已。
醇和时期自11世纪中叶到14世纪末,即自宋英宗治平,中经元代,至明太祖洪武末。其特点是比较优雅、细节精美。
羁直时期系自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即自明成祖(永乐)年间夺取其侄帝位,由南京迁都北京,一直延续到清王朝被中华民国推翻;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建筑普遍趋向僵硬;由于所有水平构件尺寸过大而使建筑比例变得笨拙;以及斗拱(相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尺寸缩小,因而补间铺作攒数增加,结果竟失去其原来的结构功能而蜕化为纯粹的装饰品了。

谈到砖石塔的演变,梁公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古拙时期,即方形塔时期(约500-900年),繁丽时期,即八角形塔时期(约1000-1300年),杂变时期(约1280-1912年)

古拙时期其间经历北魏、北齐、隋、唐诸代。其显著特征,除少数例外,均为方形、空心单筒,即塔成筒状,内部不再用砖构分层分间(但可能有木质楼板、楼梯),如同一个封了顶的近代工厂的大烟囱。
繁丽时期塔的特征是:平面呈八角形,并开始用砖石在塔内砌出横向和竖向的间隔,形成回廊和固定的楼梯。这种间隔与过去的筒形结构相比,使塔的内观大异其趣。
杂变时期,其第一个变化是,随着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喇嘛教也开始流传,于是瓶状塔(即西藏化的印度窣堵坡)突然大为流行。这一时期的第二个创新,是成形于明代的金刚宝座塔。其特点是筑五塔于一座高台之上。明清两代还有大量惯例形式的塔,此时建塔已不纯系事佛,而常常是为了风水。

中国塔基本上是“下为重楼,上累金盘”,也就是这两大部分—中国的“重楼”与印度的窣堵坡(金盘)的巧妙结合塔也有很多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和窣堵坡。

密檐塔的特征是塔身很高,下面往往没有台基,上面有多层出檐。檐多为单数,一般不少于五层,也鲜有超过十三层的。各层檐总高度常为塔身的两倍。从结构或建筑的意义上说,这类塔的出檐一层紧挨一层,中间几乎没有空隙,所以我们称之为“密檐塔”
喇嘛塔,建于10世纪晚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半球形墓曾是喇嘛塔的先驱。其后,金代的一些墓塔也采用过这一形式;但直到元代,才正式成为雄伟建筑物的一种形制。此时,它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即在一个高台上筑一座瓶状建筑;台基一般为单层或双层须弥座,平面呈亞字形,台上有塔肚子和瓶颈状的“十三天”,再上则冠以宝盖。
金刚宝座塔,明代在筑塔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确立了金刚宝座塔这种塔型。其特征是五塔同筑于一个台基之上。这类塔最重要的一例是北京西郊大正觉寺,这座塔建于1473年。

最后梁公还谈到了桥、牌楼、陵墓和各种建筑类型,谈得不深。

总体上这还是一本想学建筑或者欣赏建筑的入门书籍,如果打分,我给打4.5分。下次<中国建筑史>见。

 

福州华严寺大殿建于五代钱弘俶十八年(964年)

1923年和1925年,德国人厄恩斯特.伯希曼出版了两卷中国各类类型建筑的照片集。1924年和1926年,瑞士一位艺术史专家喜龙仁发表了两篇研究北京的城墙、城门以及宫殿建筑的论文。

四川灌县竹索桥

中国所特有的牌楼,是用来使入口处壮观的一种建筑物,如同汉代的阙一样。作为标志性的独立大门,它可能受到过印度影响,而不仅是与著名的印度桑溪窣堵坡入口(建于公元前25年)偶然相似而已。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这是梁公第二任妻子林洙给梁公写的传。与之前的那本张清平写林徽因的集子来看,两书的不同就正如梁公与徽因的不同。徽因,充满着诗意,热情,感性,张清平描写的就如同小说一样浪漫。而梁公是一个踏实严谨的人,林洙给其写的传大部分是事件记录性工作,哪一年梁公出了什么书到哪里考察了什么建筑,当然有几段还是值得一提的,后文会说。

梁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很详细的介绍了梁公在日侵华前短暂时间内调查记录中国古建筑的事情。什么时间去了什么地方,考察了什么建筑,做了什么论述。我想对古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跟着梁公的行程走一走,或者将其列入旅行途中必经之处。提到古建筑,这里提出梁公的两本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可以借来一阅。《图像中国建筑史》大部分是梁公的建筑图纸,这本书原文是英文,是给外国人介绍中国建筑的。梁公的建筑画稿不仅精细严谨,从艺术上也不失是一幅幅佳作。《中国建筑史》也是梁公多年建筑研究后写成的文稿。此二书我皆尚未阅读,仅此一些道听途说。

梁思成、林徽因、老金

人们都说,老金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作为哲学家的他用理性的思想守护着这段爱情。记得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提到,林徽因去世好几年,有一天他大宴宾客,其他人都很差异,后来大家才知道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梁思成对三人的感情描述,我想基本上就只有林洙的这段了,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书信中常常提到老金,我想徽因的感情还是有的。老金的感情更不必说。

感情这玩意儿不是永远能保持100%的忠诚而无一点瑕疵的。对于精神的越轨和肉体的越轨我赞成后者。精神的越轨是在所难免的,感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且精神的越轨是不易被察觉的,除非你选择将精神的越轨升级到亲昵的动作,最后成为肉体的越轨。肉体的越轨是极容易被界定了,假如一个人肉体上以越轨,又如何证明精神上的纯洁,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好像扯远了,当徽因的先生是辛苦的,徽因思维的跳跃、思绪的万千。不过面对这段感情,徽因的处理我觉得是令人赞赏的,对于精神上的越轨她采取了坦白的方法,梁公也很开明,老金对于梁林的如此这般他也决心退出。最后三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遇到此事都要像徽因那样做。有些精神的越轨是短暂而无结果的,只需要当事人处理得当,并无需给对方带来太多无谓的烦恼。

我们住在总布胡同时,老金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儿不像妻子和丈夫在交谈,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谢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常常去请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了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

文革之殇

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有如此的阴影。生于80年代的我躲过了那个年代的肆虐。但文革我想可能会影响至少一两代人的思想、价值观等等。我没做过研究,这里无从论述,但现今的很多社会问题,似乎像文革这个原子弹带来的辐射,几十年不散去。

我相信文革期间,梁公还是被人暗中保护的,一个强大的集权领导人,后面有个替他收拾残局的总理。人们也在庆幸徽因走得早,否则那样的岁月她定是熬不过的。

文革的事情,文中说得不多,当然梁公是受尽了折磨,但他那无邪的心又想着向党靠拢,真是可悲。

提起政治,想起梁公的父亲,梁启超。其早年投身政治,百日维新,提倡改良反对革命。后来段内阁下台后,也退出政治舞台潜心研究学术。梁启超的孩子各个都是出类拔萃,这和梁启超的教育是不无关系的。这里推荐大家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从《林徽因传》和此书中大概读了一些梁启超的家书,真是字字值千金。

概述

这样偏向记述性的传记读起来会稍显乏味,但是上文提到的几个要点对于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本书是了解梁思成很好的一本书籍,且书后梁公的年谱与著作一览表详实清楚,对扩展阅读做了不少帮助。

摘录:

《建筑师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1984
《国学源流》
《清式营造则例》
《营造法式注释》
《中国建筑参考图集》
《中国建筑史》
《营造学社汇刊》
《敦煌建筑》

《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独乐寺 蓟县
宝坻县 广济寺
大同   华严寺 善化寺
应县木塔
不要轻视聊天,古人说: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从聊天中可学到许多东西。过去金岳霖等人是我家的座上客。茶余饭后,他、林徽因和我三人常常海阔天空地神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思想,是平时不经意的。学术上的聊天可以扩大你的知识视野,养成一种较全面的文化气质,启发你学识上的思路。聊天和听课或听学术报告不同,常常是没有正式发表的思想精华在进行交流,三言两语,直接表达了十几年的真实体会。许多科学上的新发现,最初的思想渊源都是先从聊天中得到的启示,以后才逐渐酝酿出来的。英国剑桥七百年历史出了那么多大科学家,可能与他们保持非正规的聊天传统有一定联系,不同学科的人常在一起喝酒、喝咖啡,自由地交换看法、想法。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

人生若只如初见

xeon Posted in 随想,Tags: , ,
1

前几天和璐谈到林徽因金岳霖汪曾祺。今天看到她贴了这个帖子,转载之。

很佩服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也很敬佩林徽因。我们总是想要拥有,但其实有时候悲剧更让人刻骨铭心。爱并不一定要拥有。

人生若只如初见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微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微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爱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到嘴边不自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之后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那样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只不过我觉得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微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若, 人生只如初见,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