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投资法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0

虽然本书一直强调:本书的目标旨在“有效利用时间,过悠闲的生活”,而不是“将时间安排得滴水不漏” 。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如果按照作者的计划来生活,我想我可能和工厂里面的机械手没什么区别。

想来我也过了那种意气风发的年龄,但凡职场激励的书也只能凭书学习一二,热血沸腾的感觉断断是不会有的。最近同时读的一本何炳棣的自传,越发觉得学识与造诣其实在孩童时期已奠定。我这一辈子算是无望成为什么大家,也只能励精图治权且做为消遣,读书如此,工作与生活同样如此。

所以,这样的书我是有点蔑视的,一方面许多事已是定数,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将人生与时间计算以单位产出比来计算甚是可笑,所以此书按我意思,只能借鉴方法论,其思想是会影响生活的质量的。

 

作者提出了黄金时间的五大原则,所谓黄金时间,是指有意义而且生产率高,最终带来高收入的时间。

1.不惜在任何方面投资以创造时间。

  • 在工具上投资
  • 在增加体力上投资
  • 在变化上投资
  • 在知识方面投资
  • 在专业服务上投资

作者提出通过任何方式来创造时间,工具上比如记事本、文具、自行车、笔记本电脑等等,而在体力上投资主要是提到增强体质锻炼,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长跑时间约有六七个年头了,自从跑步后对于其他的有氧运动也越发喜欢,感觉上我相对于一些不运动的人精力上会更加旺盛,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变化上投资指的是通过一些变化,比如改变生活习惯、搬家等来提高更多的可用时间。知识方面上主要就是阅读更多的时间管理的书籍等等。

专业服务上的投资,作者提出,首先先计算出自己单位产出金钱,也就是时薪,再根据时薪来决定是否需要将一些自己不胜任或者不是优势的工作用支付佣金的方法让别人来操作。比如保姆、清洁工、洗碗机等等。这个当中其实是有个问题的,举个例子,假设我月薪1000,每周工作40个小时,也就是说时薪是6.25元,以这个基准点来评判是否应该购买专业服务。但是其实每周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我并不能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提高我的月薪,也就是说一周168个小时中,我剩下的128个小时是无法产生薪水的,而需要选择专业服务的时间段往往就是在这些时间段内。我们不太可能像作者那样日理万机,所以反过来如果这些事情我们用那剩下的128个小时来做,我们其实是在节约我们的成本。

2.重视单位时间所创造的成果

  • 要经常用时薪来勉励自己
  • 要时常估算每小时的服务费用
  • 仔细考虑工作以外所花时间的成本
  • 关注你的时薪,维系工作生活间的平衡

时薪确实是一个可以衡量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方法,有些人虽然工资看上去高,可是工作量也大,用时薪一算其实并未必比月薪低的人来得高薪。用时薪也有利于提高个人对工作价值的判断,同样有利于提高对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协调。

3.不当毫无原则的“滥好人”

  • 不要一味地接受别人委托的工作
  • 要有拒绝邀请的勇气
  • 养成将不利状况转化为有利状况的习惯

这个观点是该书对于我来说最有用的一点。不要当滥好人是节约时间的一好方法。特别是在工作上,有些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有求于我,其实很多他们都是可以自己找到或者学习着找到的,而往往他们想利用你的时间去帮他们实现自己的作用,而我只是得到一个高手的口碑。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高手这决非是这些不愿意学习和亲力亲为的人授予的,其次对于一些很浅显的问题和文档我应该果断的忽略他们的咨询,而对于一些复杂有研究价值的东西我还是要果断承担,这有利于我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4.优先做喜欢、擅长和赚钱的工作

  • 优先做喜欢、擅长的工作
  • 不擅长的事尽量不要做

这一点我也不太认可,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我觉得并非能事半功倍。当面临一些你认为值得去耗费时间学习或工作时,耗费的时间也许短时间内无法计算和衡量,但可能在将来会有深远的影响。

5.计划要安排得随性、宽松

  • 在计划与计划之间留足空余
  • 将工作进行更细致的分割
  • 不要一味地配合别人的时间表

此点无感

 

接着,作者提出了增加黄金时间的5个步骤
步骤一:把握现在面临的问题

作者把我们常见的时间管理分为了四个象限,并对它们做出了定义

紧急又重要   消费    紧急不重要    浪费     不紧急重要的  投资   不紧急不重要  消耗 。通过这四个定义来对时间管理的四大象限做出判断。
步骤二:确定不该做的事

作者提出生活中的“时间窃贼”,和上面提到的,浪费(紧急不重要)和消耗(不紧急不重要)就是作者定义的时间窃贼。比如长时间劳动、上下班交通时间过长、导致产生依赖性的行为(连戏剧、吸烟喝酒、浏览网页、煲电话粥、打游戏等等)、无意义的人际交往、无法作出决定而犹豫的时间。作者的这些时间窃贼确实总结得很棒,此时间不宜多也不宜完全废除,它可能就像工厂机械的润滑剂,少了它也许你的人生将轰然倒塌。
步骤三:确定可以委托别人做的事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购买专业服务。
步骤四:提高非做之事的效率

方法一:活用记事本,将它作为时间管理的起点

方法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方法三:借助他人的力量,增强克制力

方法四:灵活选择住所的位置

方法五:控制交通耗时

方法六:提高家务事的效率

方法七:重新认识生活中的零散时间

步骤五:综合实践新的行动方案

新行动方案1: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再投资,已达到更高的效率

新行动方案2:养成在空余时间里翻看记事本的习惯

新行动方案3:找到计划与现实的差距,思考原因。

新行动方案4:评测时间管理的效果

新行动方案5:不断改善时间管理

 

最后作者对基础篇进行了一些总结并拿出她自己的一周七天的安排来分析,在此不表。

身份的焦虑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0

上一部写的是关于旅行,而这部是一部关于解刨社会现象的作品。人们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有的人被拖入了不断满足有目标与欲望的时代。人类的幸福被简单地定义为丰富的物质,而精神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人们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身份的焦虑—就是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心理疾病。

该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阐述焦虑起因:渴望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另一部分阐述解决的办法: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渴望身份

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身份,简而言之就是祈财、求名。但作者提到一个观点,很多物质上的祈求其实不仅仅局限在物上,包括权利与地位。

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心中的渴望,那就是“爱”。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务、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经—而非终极目标

其实这和马斯洛提到的观点一致,虽然我们表面上的追求名与利,而其实我们内心是在追求一种别人的认可,或者说是一种艳羡。去年去泸沽湖旅行,我们订了一个海景房,推窗就可以看到一片湖水,窗下有一条马路,刚开始的一两天我们还会对湖景有所兴奋,但当兴奋期以后,我开始关注路过的人,他们抬头羡慕的看着窗与我们,这就是一种渴望身份的表现。湖景房并不仅仅是提供湖景,它还提供了供行人艳羡而住者自豪的体验。

势利倾向

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人类越来越依赖于物质文明。如渴望身份一样,现代社会的势利倾向也越发严重,而人类为了追求周围人的尊重与认可,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对身份的渴望。

人们追求奢华,与其说是出于贪欲,倒不如说是源于一种情感上挥之不去的心结。往往是那些担心被人看不起的人,为了使自己不会显得太过寒碜,才会添置这样一件特别的家具,藉此传出一种信息:我也应该得到尊重!

在势利社会里,如果一个身份低贱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在物质层面表现为贫困的话,那么被人忽略、受人白眼则是这些缺乏重要身份标志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所遭受的痛苦。

过度期望

作者首先提到的物质的进步,随着工业社会的引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质变是在这几百年内发生的。不断地物质进步,让人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不断加剧。人们开始不断思考“怎样才算足够的”。人们发现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只有当我们所拥有的同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我们看做朋友的人,以及在公众领域与我们身份相当的人一样多,甚至还要略多一些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而这种不同,就自然而然产生妒忌,戴维休谟在《人性论》中这样写道:

产生这种妒忌的不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我们的互相接近。一个普通的士兵对他的将领不如对军曹或班长那样妒忌,一个卓越的作家遭不到一般平庸的小文人的多大妒忌,而却遭到和他地位相近的作家的妒忌。的确,人们也许会以为越是不成比例,则在比较之下所感到的不快必然越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另一方面考虑,远远的不成比例,就切断了关系,或者使我们根本不与我们距离很远的人物比较,或者就减弱了比较的效果。

这种妒忌开始使人们希望追求一种平等之观念。人们希望政府可以履行这样的职责:

政府的正当性在于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国民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机会。

而随着“世袭的特权”、“与生俱来的财富”的消失,人们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让人们越来越认为平等是理所当然,并开始对于不平等的更大的矛盾。

以前,不平等是社会的普遍规律,因而即使更严重的不平等也不会引人注意。而现在平等了,人和人之间差异甚少,正因为如此,哪怕是细微的差距也变得明显起来。。。为什么生活在这个民主富足的国度里,人们仍有一种莫能名状的烦愁?这就是原因。

托克维尔看到了西方现代社会里广大民众的生活远胜于中世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然而,他也指出中世纪底层的民众却享有一种精神的宁静,这是现代的人们永远无法得到的。

由皇室和贵族统治的国家尽管有其缺点,但在那样的社会里也有一些乐趣是现代人很难想见的。由于从没有构想过另一种社会形式,每个人仅仅了解自己的身份,而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所以他们绝不会产生和自己的上级或主人平起平坐的期望,因而那时的人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有任何怀疑。对他们的艰苦境遇,既无敌对反感之情绪,也无堕落蒙羞之心态,因为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天定,他们只能接受。农奴的地位非常低下,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视为自然的法则。正因为如此,尽管不同阶层人民之间的命运如此迥异,但各个阶层之间并无恶意。你可以在这个社会看到很多的不平等,但不会看到人们的心灵会因此而蒙羞。

而怎么解决这种因社会使每一成员产生的无限期望而带来的困扰呢?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成效/对自己的期待
这一算式同时也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其一是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其二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对于第二个策略的好处,詹姆斯表述如下:
减少对自身的期望会使人有如释重负的快意,这同实现自己的期望一样,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倘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一无是处,而自己仍处之泰然,这将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轻松。

同样的,对于财富,卢梭也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卢梭的主要论点基于对财富的阐释。他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它是相对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我们现时的拥有,不管我们实际占有的东西多么匮乏,我们是富有的。

卢梭争论说,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富有:要么给他很多的钱,要么限制他的欲念。至于前者,现代社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它在使人们有更多的金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动人们的物欲;使得人们对本可以引以为傲的成就不以为然。让人们觉得更加富有的最可行的方式也许并非是赚取更多的金钱,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同那些和我们处在同一等级但又比我们富有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在情感方面也应该疏远他们。我们未必要争取成为“一条更大的鱼”,相反,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努力使自己周围的“鱼儿”不比我们大,这样,我们自身的大小才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精英崇拜

关于失败有三个有用的老故事,让人们降低了对富有的期望。

1.穷人生活贫穷,这并非是他们之过,穷人对社会贡献最多。
2.身份低下并不表明道德低下。
3.富人们腐朽堕落,恶贯满盈,他们的财富来自掠夺穷人。
它们向世上不幸的穷人传达了三个观念:
其一,他们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理应赢得尊重。
其二,在上帝看来,世间的地位并不代表任何的道德意义
其三,从任何层面看,富人富人都不值得尊敬,他们冷酷无耻,而且终归在即将到来的无产者正义的革命风暴中灭亡。

而不幸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又有了三个让人焦虑的新故事,不断地挑战先前的三个故事。

1.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2.身份同德行相关
3.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
无论富人们怎么天性自私,怎么贪得无厌;尽管他们的唯一目的是为自己捞取便利,剥削成千上万为他们劳作的工人们的劳动所得以满足他们所谓的虚荣,充填他们无底的私欲,但实际结果是富人和穷人们共同分享了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似乎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过去,社会上的财富是依据血亲关联世代相袭,金钱的涵义自然只是昭示某人有幸而生于富贵之家,因而,人们自然也不会将金钱视为一个人智识和才能的指标。但在精英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干,他不可能有一份高声望、高薪酬的职位。故而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

让孤儿、寡妇艰难度日或贫寒致死似乎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然而,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孤立地来看,这种任劣者汰灭的做法,同那种让那些因父母残病而先天病弱且鲜能存活的婴儿及早弃世的做法一样,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行。。。社会的自然法则从来就是淘洗剔除那些病残、智障或胸无大志、毫无主见、缺乏信仰的成员。人,如果生而健全,他就一定能适应社会,生存下来,而且理应生存下来;反之,如果他生来就不健全,就不能生存于世,而且最好死去。

这样的故事越来越传播且让人深信,于是“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制约因素

当然如果人们获得上层身份是容易的,那么也许人类的焦虑会小一些,就是不断的扩大上文提到的成效,但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制约因素阻碍人们提高成效。

焦虑是当代欲望的伴随产物,因为生计与名誉均受至少5种无法预测的因素的制约,这五种因素构成5个原因。这五个原因使我们在等级社会里无法稳妥地获得或持有一个自己渴望的位置。
1.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
2.受运气的制约。
3.受雇主的制约。
4.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
5.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在多数活动中,才能并不能供我们随意支配。它可以在一阵时间出现,然后径自消失,丢下一个烂摊子。我们不能随意召唤我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我们远远不能拥有自己偶尔展现的才华,我们的成就大多好像来自与某种外界力量所施的恩惠,而这种外界力量的出现与消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轨迹和达成目标的能力。

市场对创新的狂热追求逼迫生产厂家以高额成本进行产品开发,它们的得失成败往往取决于能否成功推出一个新产品。公司就如同惶惶不安的赌徒一样,在大赚一笔之后很难干净利落地脱身,而是如同顶着枪口,被迫继续把自己的资产和员工的生计押在几个乃至一个赌注的结果上,其结局要么是积累了并不稳当的巨额财富,要么就是把自己毁掉。

所以作者说:“我们对此问题的回答取决于经济学家笔下的曲线图的沟沟壑壑、市场上的勾心斗角、运气和灵感的反复无常—-但在另一反面,我们对爱的需求保持稳定不变,且丝毫不亚于孩提时代;因而在我们的需求和世界的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的第五个关键的原因。”

说完产生的原因,那么作者试图让人们用一些方法来缓解对于身份的焦虑。

哲学

作者提到我们的自尊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我们要不断地靠一些外在的事与物来证明。

在他人的轻蔑之下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如同绝大多数决斗者一样,我们的自尊心是由他人赋予我们的价值所决定的。决斗虽然看起来与我们相去甚远,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但这一现象依然有助于揭示一种更为普遍的、在面对身份问题时人们容易受伤的感情倾向。

如果因为我们没有达到某一职业目标或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我们就会丧失自己应有的身份。这种情况对我们造成的痛苦跟传统社会中人们在遭受尊严的损失之后感受到的痛苦并无二致。

而哲学家采取一种方式,来应对脆弱的自尊,他们形象的描绘成为一个盒子:

公众的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首先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然后把正确的观点赋予新的活力置入自我形象之中,而把那些错误的观点一笑置之,将其摒弃在外,从而不使其产生任何伤害。哲学家把这个盒子称为“理性”

根据这样的理论,让我们不再相信一些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观点,并对别人的鄙夷置之不理,哲学家称为理性。

而当我们对一些我们认为的观点置之不理时,我们其实就是一种中国所谓的“出世”的遁世态度。这时候一个人的孤独必然是接踵而至的。

如果我们已经认真地听取了对我们行为的合理批评,对由我们的追求而引起的特定焦虑已经给予了足够重视,对我们的失败已经承担了应有责任,但社会依然赋予我们一个很低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会采取西方传统中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曾经采取的思维方式:在对我们身份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之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遁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在一定情况下对我们非常有用的真知灼见也有其固有的缺点,我们会因为认识到这点而变得没有朋友。叔本华的同行、哲学遁世主义者尚福尔提到了这个问题:“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去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毫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叔本华认为这种情况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他说。而且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与孤独为伍……因为一个人被迫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越少,他的情况就会越好”叔本华认为,幸运的是,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

艺术

艺术到底有何处?阿诺德在他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提出“伟大的艺术作品绝对不是不可理喻的胡言乱语,而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的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致力于消除人类的错误,澄清人类的混乱,降低人类的痛苦”

接着作者举例,很多文学作品都在不断地歌颂劳动人民和嘲讽卑鄙吝啬的贵族世家。绘画,“帮助我们纠正一系列势利观念,从而对人世间何者应该受到尊重,何者应该获得荣耀得到全新的认识”。

通过描写悲剧“促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如果这个世界中人们从悲剧艺术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失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不会如此严重地压在我们的头上”

工作失败本身固然可怕,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一旦失败,就会受到他人苛刻的品头论足,失败也不会变得如此恐怖。我们除了惧怕失败所导致的物质损失之外,还惧怕世人对待失败的毫不宽容的态度,即世人倾向于把那些在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功的人称为“输家”—这个词语冷漠地指向两层含义,首先是指称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受到损失,其次说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使他们丧失了获得同情的权利

虽然我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生活,但很少理解导致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知之甚少,我们行为的后果又是极其严重而悲惨,我们的社会对待我们的错误又是多么地冷酷和无情。

同样,漫画也同其他艺术家一样:

漫画家与其他艺术家相比毫不逊色,他们的作品符合马修阿诺德对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为生活提供批判的学科。漫画家的劳动因而具有极高的价值。他们的作品力图纠正权力的不公以及我们对社会体系中上层人士的过度嫉妒。如同悲剧一样,漫画也是有感于我们生活条件中最令人遗憾的东西而进行创作。漫画隐含的、潜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幽默的灵活运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中可以嘲笑的东西变得更少。

政治

其实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对上层社会地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历史发展到这个年代,对于上层地位的要求是这样的:

不管男人和女人,不管属于任何种族,只要他们能够通过商业世界中的众多渠道之一(包括体育、艺术和科学研究),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通过继承)积累一定的金钱、权力和名声,那么他们就是成功人士。

除了能够赋予一个人上层社会的地位,财富还被提高到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高度,这种幸福是通过购买一系列永远都在变化的消费品实现的—当我们想到以前的人们过着缺乏这些消费品的有局限的生活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同情与困惑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任何坚持一个人可以很有道德,同时仍很穷的观点都是没有市场的。即使是那些对财富最不在乎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迫切的需要去积累财富,并向外界展示自己拥有财富,以期逃避责备,一旦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就会感到焦虑不堪,感到自己应该受到责备。

因此,拥有大量的物质商品成为必需,其主要原因并非商品能够带来快乐(虽然它们也可能会带来快乐),而是因为商品能够带来尊严。

只要一个人的收入明显低于周围人,即使对生存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但他依然为贫穷所困扰。他们缺乏社会所规定的最低的体面要求,因而他们不能完全逃脱被社会定义为不体面的命运。

而卢梭对于这样的历史进化看成是一种倒退

卢梭继续描绘了世界的历史,在他看来,世界历史并不是一个从野蛮状态向欧洲的大工厂和大城市发展的过程,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以前我们处于一种虽然生活简单、但能够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特权状态,而处在现在的生活状态之中,我们则艳羡那些与我们自己的个性毫无关联的生活方式。科技落后的史前社会就是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男人和女人都生活在森林之中,他们从未进过商店,也从未读过报纸,但这位哲学家认为,这种状态下的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自己,更易于追求幸福人生所真正需求的东西:对家庭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对宇宙美的敬畏、对他人的好奇,以及对音乐和简单娱乐方式的喜爱。正是现代商业“文明”强行使我们从这种状态下脱离出来,让我们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忍受嫉妒、渴望和痛苦的煎熬。

而这种历史的进化有包含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我们理解了它们也许对于减少对身份的焦虑有帮助。

意识形态观点的精髓就是,除非我们的政治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否则我们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意识形态就像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样,被释放到社会中。它通过报纸、广告、电视节目和教科书得到体现—-在这些领域,意识形态在宣传它对世界偏颇的、也许还是缺乏逻辑的、缺乏公正的理解;在这些领域,它羞羞答答地暗示,它只是在陈述一件自古就有的事实,而只是那些蠢才或疯子才会对此加以否认。

理解了这一层道理,并不能奇迹般地消除身份理想所能导致的诸多忧虑。理解内情与政治上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气象卫星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理解并不是总能防止问题的发生,但它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能够教会我们很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面对问题,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受害的感受、被动的感觉和困惑的感觉。或者我们可以更加野心勃勃地说,理解这一切将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以此开始我们可以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把尊严和荣誉教条式地、不加质疑地赋予那些依然踩着高跷的人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即使是非常微弱的降低也罢。

基督教

借助宗教往往是很多难题的最终答案,面对死亡,面对无常,面对一切我们无法左右的东西。同样的,对于人类对身份的焦虑,对物质的渴求,同样可以借助精神世界的给养来让我们缓解对身份的焦虑。当中还提到旅游,其实简而言之就是重视精神世界。

遗迹能够让我们放弃辛苦劳作,放弃我们自以为是的完美感和成就感。遗迹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抗拒时间,我们只是自然破坏力的玩物,而我们只能暂时压制自然破坏力,不能真正地克服它。我们可能会享受一时的成功,我们可能会在短短几年内赋予混乱以秩序,但任何事物都终将被退回到以前原初的状态。如果这种想法能使我们心情宁静,那是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焦虑来自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评价过高,我们便因此受到惩罚,进而接受理想的折磨。

对身份低下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由于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公众条件过于糟糕,人们自然而然地躲避与公众打交道,而把自己关闭在厚厚的墙壁后面。如果做一个普通人就意味着过一种连一般的尊严和舒适的需求都无法满足的生活,那么对上层身份的欲望则会变得异常强烈。

在瑞士最大的城市里,想拥有一辆私车,从而避免同陌生人共乘一辆公共汽车或火车的欲望没有在洛杉矶或伦敦那么强烈,这是因为苏黎世拥有世界顶尖级的有轨电车交通网—-干净、安全、暖和,而且在准时和技术先进方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然仅仅用几个法郎就可以乘坐高效而华贵的电车穿越城市,而且其舒适程度令以前的皇帝看了都要眼红,那么还有什么必要独自开车上路呢?

当然,基督教从来没有成功地废除世俗之城及其价值观,但如果我们依然能够把财富和美德两者截然分开,依然能够关注一个人的美德,而不是他的社会地位,那么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一门宗教在西方人心中留下了印象。在几个世纪以来,这门宗教利用手中的资源和名望锲而不舍地在维护一些不同寻常的道理,这些道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人们的身份。在现今世界里,世俗建筑在持续不断向我们讲述世俗权势的重要性,但即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在大城小镇的上空耸立的大教堂一直在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精神第一的想象空间

波西米亚

从19世纪初,有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在西欧和美国开始引人注目,他们衣着朴素,生活在比较便宜的城区里;他们博览群书,好像并不在乎金钱;他们中多数人性情忧郁;他们投身于艺术和感情,而非商业和物质上的收益;他们有时候在性生活方面不符合传统规则。人们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

“波西米亚在很多方面来讲是基督教在精神领域的替代品—-波西米亚在19世纪出现时,基督教开始丧失了在想象领域里对大众的影响力—同基督教一样,波西米亚坚持用精神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而反对用物质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断。如同基督教的修道院一样,波西米亚的阁楼、咖啡馆、低租金住房和合作组织为那些无意追求资产阶级赏赐的人们提供了庇护之所,他们从中获得生活的支持和友谊”

争端主要发生在两种生活态度之间,其中一方是对世俗成就的极端重视,而另外一方则是对体悟感知的极端重视。资产阶级根据商业上的成功和公众声誉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而对波西米亚人而言,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是能够体悟世界,能够以观察者或创作者的身份专注于感情的宝库:艺术。而艺术对波西米亚人的重要性也超过了支付豪华住宅和服装的能力。那些为波西米亚的价值观献身的人物,牺牲了稳定的工作所能提供的保障和社会能够给予他们的尊重,其目的就是为了写作、绘画、谱曲,或游历世界,或为朋友和家庭奉献自己的一切。

以下是一些波西米亚人的观点:

绝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好多所谓的生活便利措施,不仅不是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高尚情操的真正障碍,一个人的富有程度是与他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成正比的。

波西米亚人认为,我们在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生活方式中维持信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贴身的小环境中起作用的价值体系,依赖于我们所交往的人的种类、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和我们所听到的话

但是同样的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他们不在乎对物质的追求,有时候反而让他们花在追求物质的时间比那些在乎物质追求的人更多。

由于波西米亚人极端关注精神需求,将之放在第一位,以至于他们对现实事务没有足够的重视,其结果就是他们中的好多人不得不异常辛苦地寻求赖以养家糊口的途径,甚至比那些忙碌的、关注物质生活的法官和药剂师花在精神思考上的时间还要少,而花在物质方面的思考上的时间还要多。

其实无论是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尼亚都是在让人们能够减少对物质的依赖而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虽然我们对身份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满足对身份的需求时面临着诸多选择,我们有自由认识到我们对蒙羞的忧虑完全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个社会群体的判断方法。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身份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这五个不同的领域的革新者们一方面都坚持严格区分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可耻与高尚,另一方面又试图重新塑造我们的判断标准,使我们重新思考何种行为才能归入这些重要的标题。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上述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是只有法官或药剂师的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随想:

美国之所以可以建立这样民主自由的国家主要取决于他们都是移民来的。

我找到一个论点证明为什么xz人可能并不喜欢我们的物欲的平等统治,因为其实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烦恼。

追求财富的权力均等,人们就再也不相信权力的独特,财富象征着才华。

另外一些未归类摘抄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坚信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信念也就成为了人类最为重要的精神资产,成为人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支柱。然而现代的社会观念使得人们充满渴望和期盼,也无情地改变了先前人们所困守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理念。

圭恰尔蒂尼:如果你在做一些重要事情,你必须隐藏失败,而夸大成绩。这虽然有欺骗之嫌,但既然你的命运经常取决于他人的观点,而并不取决于事实,因此给别人留下一切进展顺利的印象很有必要。

发了财致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毫不敏感和无知。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呆板无聊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敏感的人、知识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而使坏的人、拙劣的恶棍、公开的盗贼,以及那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旦我们停止嫉妒他人,我们就会极端痛苦地发现我们居然花了我们生命中这么多的时间来羡慕那些错误的东西。

 

书籍: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戴维休谟  《人性论》
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简 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雅克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旅行的艺术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0

可以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而因此我也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离读此书的间隔快有半年了,书中的细节与思绪已经有一点模糊不清了,所幸当时记下来了笔记与自己的一点点感想,不多也就权当记录,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如果打分,我愿意给满分。

和大部分旅行的书籍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在介绍某个景点,而是通过各位学者的文学或绘画作品来诠释有关旅行中哲学上的思考。我就凭着模糊的印象记述一下。

出发:

对旅行的期待就如同追求一个心仪的女生,人类总是会在心理上认为尚未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将旅行分为三个阶段,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我想前后两个阶段可以给你带来持续的幸福感,而中间的阶段幸福感来得猛烈但它不长久。所以旅行前的准备与盼望,时间越长带给你的幸福感就越加连绵不断。

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我们总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思想火花。空旷安静的候机大楼、不断变换风景的火车窗边、异国他乡喧嚣弥漫着酒精与性感的酒吧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思想与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

动机:

作者通过以福楼拜的东行探访小说来记叙一个异国情调的不同体验。当人已经习惯了周围的一切,思维变得麻木而僵化。在不一样的国家,探访一个你完全陌生和新鲜的地方,这样的幸福感其实是人类接触新鲜事物的快感。而反过来说,这样的环境也需要有人类好奇心的驱使。我曾经说一个人生活的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好奇心,他是否对所有未知的陌生的事物有愿意学习了解的冲动。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我从未听过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具备的不够完善,那么他对旅行的愉悦感会相对少一些。打个比方,我们去欧洲看文艺复兴的建筑,如果不具备一些有关建筑与历史的知识,我们只能感叹好美啊,好美啊。而如果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建筑是什么类型的,它为什么好看,怎么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怎样的时代更迭最后保存下来了。人的知识广度大了相对对生活的诠释就深了广了,人的趣味也就多了幸福了。

风景:

作者在此章节中批判了城市的水泥土的冰冷与残酷。而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才是我们心灵暂且得以休憩的地方。

我们或处于空虚、焦虑的思绪中,或在“动荡的世界”里、城市的交通阻塞中穿梭,但都能够借助旅行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如一片树林或湖畔的几朵水仙花,来缓解我们一些“怨恨和卑劣欲望”

乡村象征着自然,而大自然的广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释怀。自然界广阔的万物它们这样几亿年的经历,而我们一个个体只是一个这几亿年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与不值一提。旅行中的游历自然可以使我们放下我们的执着与偏见,自私与贪痴,因为我们其实就仅仅是沙漠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小沙

艺术:

作者拿出了梵高在普罗旺斯的作品,其实艺术只是现实的浓缩,就像记忆中的旅行,所以梵高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他认为重要的深刻的。艺术的表现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表达,而是一种去丑存美的表现。当然,对于艺术,我也一知半解。

所以对于美的拥有同样需要你有一丝丝艺术的细胞,要有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假如同样去一个地方,善于写作的人,用他们的文字来表达它的美,善于绘画的人用他们的画笔来表现,善于摄影的人用他们的镜头来诠释。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观察,观察得仔细得到的东西就更多,而这就是对美的拥有的最高境界。

回归:

最后作者介绍了一种旅行的方法,叫卧室旅行。大概细节好像忘得差不多了,我想是不是就是凭借书籍去做一种类型心灵的旅行呢?

———————————————–

读书中之繁言絮语:

旅行会因为时间的久远,当中的繁言絮语就会随着距离的远去而远去。就如同艺术品一样,去除了一些与美无关的事物,最后呈现的即为艺术品。也非最真实的旅行,是艺术的旅行。同样,摄影也是如此。

书中很多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不是我所了解的,这也是读一本外国译作可以慢慢扩展对外国的视野,当然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译者。而此书的译者南治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书中一作者的旅行为线路,但又不拘泥于现实,往往各类艺术思想作品信手拈来,作者是一个博学而精通哲学的学者,而书中的文字散发着哲学的光辉。

旅行中常看到一些导游毫无表情的说些无趣的语句。我在想,何不请一些对某些事物有研究的人,无论是地理、历史、人物、植物等等有研究的,做一些专题的户外式的游览。当然需要收取一些费用用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可惜,在中国这样焦躁的社会中,人们似乎只懂得用到过的地方的多寡来衡量一次旅行的价值与意义,完全不理会究竟了解、懂得、收获了多少。

以下是书摘:

这本书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得到乐趣。
——————————————————————
出发:
1.对旅行的期待
地点:伦敦汉默史密斯、巴巴多斯
向导:于斯曼
作品:《逆流》

如果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給我们提供如此琐屑的细节,他必定很快懊恼不已。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我们不难解释此种怪现状了,那就是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我们很难回想起我们对未来近乎永恒的焦虑,因为当我们从一个地方旅行归来,最先从记忆中消失的便很可能是我们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对“将来”(即现在)是如何的焦虑,以及我们的思绪曾如何频繁地游离于旅行地之外。

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若我们想象眼前的美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而忽略这种逻辑,那我们就错了。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德埃桑迪斯用于斯曼的话表述自己的结论:“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远比其本身丰富多彩”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求。

—————————————————————————

2.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地点:高速公路加油站、机场、飞机、火车
向导:波德莱尔、霍珀
作品:《恶之花》《乡村和城市》画:《自动贩卖店》《加油站》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同轮船和飞机比较,坐在火车上,我们决不会担心窗外的风景可能会单调乏味;其速度适中,既不会太慢而让我们失去耐心,也不会太快而让我们无法辨认窗外的景观。

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者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和城市》

—————————————————————————-
动机:
1.异国情调
地点:阿姆斯特丹
向导:福楼拜
作品:《愤怒与无助》《一个愚者的回忆录》《十一月》《成见字典》《》

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然而仅有差异,尚不足以引发快感,即便是有了快感,也不会长久。只有那些有助于我们自己国家自我完善的差异可引发长久的快感。我认为斯希普霍尔机场的指示牌具有异国情调,是因为它隐约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制作这个指示牌的,就在uitgang之外的国度,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比我自己的国家更投合我的性情与兴趣。这指示牌预示着我在这个国度里的快乐

我讨厌墓地周围那些有着平整花圃且群花绽开的小花园。那种对称的布局在我看来似乎是源自于某部拙劣小说中的描写。至于墓地,我还是喜欢那些破败、坍塌和荒芜的墓地,其四围荆棘丛生,杂草疯长,还有一只从附近原野跑来的牛在那里悠闲地啃着嫩草。毫无疑问,这肯定比看到穿着制服的警察要强。秩序是多么荒谬的东西!

“我常有一种冲动,想为我所遇上的人编故事,强烈的好奇心迫使我想知道她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我想知道她们的职业,她们的国籍,她们的姓名;我想知道她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她们生活中有何遗憾,她们的期求又是什么?我还想知道她们曾有过怎样的恋情,而现在她们的梦想又是指向何方……如果碰巧遇上的是一位女士(特别是年轻的女士),这种好奇心的驱动力就会变得尤为强烈。老实说,你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她赤裸时的样子,想听到她的倾心告白。你会想尽办法打听她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为什么她现在身处此地而非他方?你的眼光不停地在她身上游走,脑子里想象着自己同她坠入情网,认定她非常痴情。你想象她的卧室,还有许许多多和她相关的事情…..直至她下床时在卧室里穿的破拖鞋” —-福楼拜

———————————————————————————-

2.好奇心
地点:马德里
向导:洪堡
作品:《新大陆赤道地区之旅》

对于任何旅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为了丰富生命”而从旅行中获取知识意味着什么?
尼采提供了一些建议。他想象有这么一个人,对德国文化的现状和任何尝试改善它的办法皆感到沮丧。这个人到了意大利的一座城市,比如锡耶纳或佛罗伦萨,竟发现广为人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只不过肇因于几个意大利人之努力。他们凭着运气、毅力和恰当的赞助人,使整个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得以变更。这位德国旅客学会从他人的文化中寻找“曾经在过去充实‘人’的概念并使它更完善的东西”。尼采还说道:“历史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深深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尼采提供了第二种旅行方式的建议: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进行此类旅行的人“超越了个人短暂生命并感觉到自己是他寓所、种族和城市的灵魂”。他能够凝视着古老的建筑并体验到“一份快乐,即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并非完全偶然或任意的,而是过去的继承者和成果。因此,一个人的存在是合理的,且确有其存在的意义”

好奇心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扩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所引起,好奇的轴心就是几个没什么来由的大问题。我们小时候会问“为什么有善与恶?”“大自然如何运作?”“我为何是我这个个体?”如果环境和个人性情的发展得以配合,我们在成年的岁月中会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人们的好奇心会涵盖更广阔的天地,最后到达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的阶段。那些混沌的大问题便引出了更细微和深奥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关注生存在山坡上的苍蝇,或者16世纪宫殿中的一幅壁画。我们也开始关心一位早已不复存在的伊比利亚的外交政策,或者女人在30年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洪堡而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大自然会出现地域性的差异?”而站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公教堂前面的人,心中想到的问题则可能是:“为什么我们崇拜上帝?”这样天真的问题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好奇和进一步的质疑,例如:“为什么各处的教堂都不一样?”“教堂的主要建筑风格是什么?”“教堂的主要建筑师是谁?他们为何取得成功?”惟有经历好奇心的漫长演化,看到莎巴提尼设计的具新古典形式外观的大教堂,才会觉得欣喜,而不会陷入无聊、沮丧。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旅行因为表面的地理逻辑扭曲了我们的好奇心,这好比大学课程的指定教科书只看其厚度,而不问其主题一样。

——————————————————————–

风景:
1.乡村与城市
地点:英格兰湖区
向导:华兹华斯
作品:《序曲》

华兹华斯的立场: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诗人谴责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城市人毫无主见,只限于在街边或饭桌上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虽然他们生活舒适,却从未放弃追逐新鲜事物,即使他们什么都不缺、而幸福也根本与他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无关。另外,想在这样拥挤而焦躁的生活圈子里与他人建立真诚的情谊,要比在一个孤立的居住环境还要困难。对于自己在伦敦的生活,华兹华斯曾作如下描述:“我始终对一件事感到不解:人们如何可能与隔壁的邻居在同一处生活,却如陌生人般,全然不知彼此的姓名?”

华兹华斯写诗的目的之一是想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却常被人漠视的动物。我们经常只是用眼角余光瞥它们一眼,从未尝试去了解它们正在做什么或想要什么,它们的存在不过是一些模糊而又普普通通的影子,例如尖塔上的小鸟和在草丛中穿梭的动物。诗人请读者放下他们的成见,设想用动物的眼光看看这个世界,并辗转切换与人类和自然界的视角。为什么这样做会有趣、甚至有启发性呢?也许不快乐的泉源正来自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他称这些自然界的体验为“凝固的时间点”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
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阵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常常,我在卧榻上躺着
内心空虚或忧虑。
突然,我的心灵之眼
……显现奇观,顿时充满欢愉
与那些水仙一同飞舞

我们或处于空虚、焦虑的思绪中,或在“动荡的世界”里、城市的交通阻塞中穿梭,但都能够借助旅行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如一片树林或湖畔的几朵水仙花,来缓解我们一些“怨恨和卑劣欲望”

——————————————————————-
2.壮阔
地点:西奈沙漠
向导:伯克、约伯
作品:《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

我的背包里有一把手电筒、一顶太阳帽和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不过这些景致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力量,才能称为壮阔。壮阔之地具体表现了人类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力量。

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屈服。

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我们的敬畏之心也可能演化为崇拜之情。

他从不是个坏人,为什么会遭遇不幸?在整部《旧约》中,这是上帝面临的最尖锐的一个问题。沙漠刮起了一阵旋风,而愤怒的上帝从中给予了约伯这样的回答:当上帝被问及为什么约伯没做坏事却遭受祸害时,他把约伯的注意力引向伟大的自然现象。不要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惊讶,因为这个宇宙比你大得多。当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时不要惊讶,因为你根本不能彻底理解宇宙的逻辑。站在群山之前,你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接受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也接受自己不了解的道理。这个世界对约伯而言可能缺乏逻辑性,但是这不表示世界缺乏逻辑。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应该通过壮阔的景致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示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宇宙的力量可以填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

——————————————————————————-

艺术:
1.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地点:普罗旺斯
向导:凡.高

尼采指出:现实主义画家“完全忠实于自然”—天大的谎言:自然怎么会被局限于一幅画中?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因此他只是画出了他喜欢的。

正如尼采所了解的,现实本身是无穷的,也永远无法全部被表现于艺术之中。在普罗旺斯的画家当中,凡.高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他选择自己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来表达。

他所关注现实中的那一部分,有的时候需要加以扭曲、省略或者更换颜色,方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但是依然使他感兴趣的是真实—“相似性”。他愿意牺牲一种幼稚的现实主义来成就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就像一个诗人,在描述一件事时虽然比不上一个记者来得真实,但是却可能揭示出在记者严谨的文字框架内无法找到的事件的真相。

即使我们所赞美的关于一个地方的图画不在眼前,我们也不必像帕斯卡尔暗示的那样,恢复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漠然。欣赏的能力可以从艺术转向(现实)世界。我们会发现许多事物,最初画布上的图景让我们感到愉悦,而后我们在画作所描绘的那个地方喜欢上它们。就像看了凡.高画的柏树之后,我们更知道如何欣赏柏树。

只有那些世界的角落已经被艺术家们描画或描写之后,我们才会有兴趣去探索它们。

艺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创造热情,也不可能是从凡人所缺乏的情感中产生,它只是推波助澜,诱发出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
2.对美的拥有
地点:英格兰湖区、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巴巴多斯、伦敦船坞区
向导:罗斯金
作品:《绘画的元素》《透视画法的元素》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有一种迫切地表达的欲望:“我曾在这里,我看见了它,它对我很重要。”
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其中的美呢?照相机提供了一种选择。拍照可以稍稍满足那种拥有的渴望,这种渴望是被一个地方的美丽所激起的;我们对将要失去一副珍贵的图景的焦虑,会随着快门的每一次闪动而逐渐消失。也许我们还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地方,希望通过让自己更加接近于这地方而使它们在我们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亚历山大港,站在庞培石柱前,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花岗岩上,就像福楼拜那个来自桑德兰的朋友汤普逊。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也许是买一些纪念品—-一个碗,一个涂漆的盒子或者一双拖鞋,用以提醒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就像是我们从分离的爱人那儿剪下的一缕发丝。

由于他对美和拥有美的兴趣,罗斯金得出了5条主要结论:首先,美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组合而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第二,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作出反应并且渴望拥有它;第三,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有比较低级的表现方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的渴望和拍照的渴望;第四,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和视觉上)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后,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罗斯金认为,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

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与所见,不是速度。

假如我们只想旋风式地造访一个遥远的地方,就难以从这个旅途得到快乐,正如如果我们行色匆匆,就无法注意到垂在篮边的欧芹这样的细节。

罗斯金逐渐察觉到摄影给它的大多数使用者带来了严峻的问题,他的热情慢慢消失。使用者们不是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相反,他们将它作为一种替代物,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

照相本身并不能保证这样的收获。对于一片景色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照相机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课,然而就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而言,就比蓝包含询问我们自己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可能从绘画中获得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对某些风景和建筑吸引我们的深沉原因有一种清醒了解。我们为自己的品位找到了解释,我们培养了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美和丑进行判断的能力。我们更加确切地知道一座建筑物所缺乏的什么,而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它的理由;同时我们也可了解我们赞叹的建筑之美缘何而起。我们更快地分析一种令我们感动的景色,并且明确指出它令我们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从一种麻木的“我喜欢这个”转变为“我喜欢这个,因为……”,最后也能归结出自己喜好的特点。

———————————————————————-

回归:
习惯
地点:哈默史密斯、伦敦
向导:塞维尔.德.梅伊斯特
作品:《卧室夜游》、《我的卧室之旅》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沉思录》

独自旅行似乎有一个优点。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周围人们的影响,我们调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们或许已认定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不得不有意识地隐藏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寡寡

沈从文《湘行散记》
巴金《海行杂记》
朱自清《伦敦杂记》
王统照《欧游散记》
郑振铎《山中杂记》《欧行日记》
维克多雨果《东方集》
帕斯卡尔《沉思录》

《重说中国近代史》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
0

都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中国的近代史也同样如此。我高中仅读过一年的历史,历史老师是一个用现在的话说叫异类、叛逆的小女子来诠释。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年她带的班与我们班足球比赛,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她夸下海口输了她理光头,最后不行言中,隔天就看到一个光头的历史老师出现在课堂中。

好吧,跑题了。所以我的高中的那一年历史印象是不深刻的,仅有在考试前总是会有各类重点划出,而我是那种乖乖去记忆背诵之人,故成绩总是也算不错。虽然也已记不清背诵之言的确切内容,但如今想起来那些东西就像是一个类似“共产主义”的大谎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各类资本主义倾向的诋毁,对各类劳动与农民阶级的吹捧。如今再想想,也可怜了国人的教育。

所以呢,此书可以说是所谓的还原一些历史真相,当然,我越来越意识到,真的没有所谓的真相,历史总是层层叠叠的展现在面前,岁月的流逝、人言的冲刷,它最终只会展露出一点点你认为的所谓的好的或坏的历史,而它们都是指历史的碎片,你永远也拼接不了一本书而这就是它的美。

该书是一本演讲稿,是作者张鸣的几个学生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最后由其修改定稿。所以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稍加浏览便可了解文中概要,刚好同时间再读一本《万历15年》相比其文字就精炼费神一些。

本想根据近代历史大事年表复述一遍历史,好像也没什么心思再重新整理,看完便罢,能记住的也就记住了,记不住的也不强求了。当然,摘要还是必须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的一个朋友曾提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着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我们是离不开它的。其实对于一个民族,无论是其整体还是个人,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很多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工业革命创造出一个新工商文明,而现代工商文明这样一个潘多拉之匣被打开后,世界就变了。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人,或早或晚都得跟着走。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往前走,不可能回去了。人类都不可能逃脱这个被工业化的命运,抗拒它是没有用的。西方的发展道路或西方的世界给我们带来这个东西,世界的命运已定,已然逃不过去了。

比如禁欲—为官在外,特别是京官,不许嫖娼,于是那些汉族官僚养成了找戏子的习惯。那个时候,在北京唱戏的人,就被人称为相公堂子,他们虽然是男儿身,却是被人当做妓女的替代物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并不是我污蔑这个行当。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把中国汉人士大夫的积极性焕发出来,那么,即使是英法联军逼得朝廷签了条约,中国还是变不了。所以从中国进入世界的步调而言,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但是,就像很多次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对中国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和财富的损失,整个长江流域前前后后据说损失了一亿多人口。

今天来看这个白话文运动,它其实不是很成功的。把中国语言强安在这种主谓宾、定补状的结构里,害得现在语文教学很失败。语文界的大师吕叔湘说,我们的母语教学真是很失败,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几万个小时下来,还不能很自如地掌握语言。为什么这么失败?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汉语的方式,我们实际是用英语的方式教汉语,我们强加于汉语这样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把这个语言教死了。反过来,私塾的教育方式非常有效。

这个白话文运动现在看来不是很成功,但在当时真是获得了很大成功。到1924年,教育部颁布命令,所有学校都得用白话文了,它从一场民间运动变成了官方法令。这跟后来废中医一样,虽然中医没有被当场废掉,但中医的卑微地位从此就定下来了。再怎么牛的中医也不能叫医师了,只能叫医士。按这个架势,如果不尽量把中医科学起来,中医就要被废掉,但中医科学化了以后,它还叫中医吗?中医等于不废而废。这实际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于传统学术,传统科学,传统技艺,我们应该怎样保持、保存它们?即使谈不上发扬,但都把它当垃圾淘汰掉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2014年厦马

xeon Post in Sports,Tags:
0

一年的努力训练总是希望在年初的马拉松上有所成绩,先看看这一年的跑步总公里数。

一月到八月,跑量几乎没有超过30KM,如果算上一次10KM的话合计每个月不到三次跑步。

九月份开始加量,十月份外出旅行了半个月,11与12月跑量差不多达到了100KM

如果不是后两个月的勤奋努力这次的马拉松可能跑起来会如同去年一样困难。

2014-01-14 20_34_09-SportTracks - xeon 的历史

由于有两个月的勤奋努力,加上几次20+KM的长距离练习,基本上前30KM几乎没有掉速,保持530的速度。

原本与我一起跑的同事似乎速度上不去,后来就和他分开了。到了32KM我按照当时以每公里6分的配速还可以进4,可是后面的10KM完全都是煎熬,速度最差落到7。

后来只能勉勉强想跑了4:04:51,不过也完成了我的目标415,望来年重回4小时内。

6:26的配速跑了11KM,大部分以530的配速跑完的。明年争取用520的速度跑前32km,最后速度掉一点没关系,重回4小时没问题,当然前提是跑量要到。去年跑了480KM,按照这个跑量就无忧了。

2014-01-12 10_13_10-SportTracks - xeon 的历史

20140102-080956_ALLDATAx1_0271-1-1_3815-3272_ALLDATAx1

20140102-103549_ALLDATAx1_0271-1-1_3316-68309_ALLDATAx1

2013年终总结及2014的展望

xeon Post in 生活琐碎,Tags: ,
0

转眼2013又过去了,这一年回头想想除了交了女朋友,其他的好像如同过去的几年一样如出一辙。

工作:从新人,到可以上大夜,再到现在连call都不愿意接的人了。有时候真的不明白这个社会怎么了,坚持一个目标不动摇但是似乎没有人愿意理睬你,而即使得到认可而社会的认可依然是区区的一两千块。当然总算逃离了接call的生涯,我戏言,以前是站在橱窗里等待接客的妓女,现在是上门服务的高级妓女。只能自嘲变高级了点罢了,这一年才渐渐明白,有时候自由比金钱来得更加重要。可以不在守着一部电话上个厕所也要掐着秒表,真是一种可怕的资本家压迫劳动人民的炼狱。可以在正常的时间吃饭、午休、下班准时回家,虽然偶尔也会被X虽然偶尔群体性滑落也会被质疑,相比那些接call的人总算是稍微好一点的。

生活:依然如故,奶奶一天天虚弱,父亲依然倍加细致的关照,外婆状况似乎有点起色,能走一点可能身体可以好转一些。我不敢肯定能够康复,但是似乎看到一些迹象。父母也因为这样一种双老需要照顾的状态变得焦躁和烦闷,偶尔还是会吵吵小架,他们这一辈子也没少闹少吵过了。总算是相继快到耳顺之年,双老的问题缓解一些,他们的矛盾可能会再少些。

我依然住在那个离公司近住了快六年而不属于我的家,房租的高涨加上公司的效益似乎有点捉襟见肘,生活依然继续,读书、跑步、旅行、游泳依然不变,变的是我开始要和一个人慢慢的了解、相知、相爱了。

爱情:我一直在想象与我结婚的会是谁,而如今我已经是一个有结婚打算的人了。人们总是说缘分很重要,而我觉得这一份情她可能付出的比我多得多。我与她的缘分可以说是她一点一点努力的争取到的,当然我也是在无毛病可挑的情况下接受了她。我一直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女生,犹如我的贱嘴一样会口无遮拦的嘲笑周边的人。而慢慢的相处使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爱,什么是两个人之间的包容与默契。爱情不再像想象中那样虚无缥缈而充满梦幻,它活生生的落在你眼前让你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抱头痛哭。我常说,爱情或者说两个人的相处,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因为你从此不是一个人在生活,而她会有意无意,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生活。也许你会为逝去的过去感到悲伤,也许你会为放弃的自由感到难过,但想想也许你获得的更多。当然生活总是没有那么完美的,我们总是期盼生活如同小说里那么的完美和无暇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有时候放下执着与偏见,包容的对待对方,坦诚的表达自己,这或许是两个人长长久久的生活在一起的必要条件吧。当然,结婚的计划不会订在今年,虽然我方的压力不小,但她工作的不稳定因素似乎是她与她家人在接下来一年的主要矛盾,处理好这些,再谈这个也为时不晚。

跑步:随后会在记2014年马拉松的话题中对于跑步展开更详细的阐述。

旅行:似乎没有什么新意,陪父母到了江南到了云南,游记与照片都未整理,时间不允啊。接下来的一年可能会有更多的旅行,我在计划着与她去一个地方,情侣的旅行可能更加的缠绵,但是我似乎还是很期盼那种没有牵挂一群男人的浪迹天涯。

金钱:随后会有关于资金的年终总结,在此不表。

书籍:随后也会有关于书籍的总结,在此不表。

游泳今年似乎少了许多,而英语既然成为了目标就能年复一年的努力执行,但愿我能够变大变强。

2013年的回顾:

1.出门旅行三次                2次                  6.7分

2.有形资产超过九万            6.8万                  7.6

3.阅读书籍50部                19本                 3.8分

4.撰写博客100篇              42篇                 4.2分

5.跑步距离 20KM*40=800KM    481.7          6分

6.游泳次数超过30次          8次             2.67分

7.学习英语600小时           70.5小时            1.17分

8.离开现有岗位                                    4分

9.通过两个认证              Pass                   10分

10.找到一个适合的女朋友                           8分

总计54.14分较2012的53.95分有了小小的增长,望2014年有更大的增长。

 

2014年的目标:

1.出门旅行三次

2.资产超过十万

3.阅读书籍50部

4.撰写博客100篇

5.跑步距离 20KM*40=800KM

6.游泳次数超过30次

7.学习英语600小时

8.离开现有岗位

9.通过两个认证

10.练字1000张

P2P贷款

xeon Post in 生活琐碎,Tags: ,
0

最近P2P贷款网站挺火,我研究了一下有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通畅,P2P下载实现了多人共享资源,P2P购物开始涉及到实物,人们也越来越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产生信任。

今天的P2P贷款更是丢开实物,直接在互通有无的交流金钱。有人缺钱,有人钱多,有人提供平台,P2P贷款就孕育而生。

也许P2P贷款还太新潮,接受的人可能太少,将钱借给陌生人风险自然是有的,各大网站也推出各种措施来保证出借人的资金安全,当然了,P2P贷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个标的资金不需要太多,这样风险也得到了平摊。

接触了几个P2P网站,分享一下心得。

拍拍贷 

网站似乎看起来不是很专业,界面不美观。利率最高达到22%,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一般期数是6个月或1年。个人感觉风险稍大,虽然我也是在此投了一些钱。

借款是要有信誉的,第一次借款只能有3千元,要慢慢攒才能有高额借款。

投了半年才发现原来本金保障规则是这样:http://group.ppda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5791&extra=&highlight=%E6%9C%AC%E9%87%91%E4%BF%9D%E9%9A%9C&page=1

准备退出了~~2014. 8.2

宜人贷

网站专业许多,界面清晰,出借利率最多只到12%,也是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一般期数是1年,2年,3年。个人感觉网站较为真实,借款只需要凭借一些资料即可贷到款项。由于利率最多只到12%,所以收益不太高。而贷款利率,三年大概是28%的利率。

等额本息还款

采取每月等额偿还,开始利息付得多,本金还得少。随后慢慢增加增加本金,每月还款额是一样的。

对于借款人来说,网站上会有详细的每期还款的利息与本金数量,还有相应的平台费等等。

但是对于出借人来说,这个数值就缺少一定的参考程度。假如我们借出去1w,我们每个月都会收到还款,而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年收益率,我们需要将还款再投入下一笔借贷中。

根据http://wenku.baidu.com/view/d2e850d576a20029bd642d75.html 我修改了一下,比较不智能的算出了两个网站大概的投资收益。

假设都是1w元,投资期数为1年。采取循环投资的方式。

以拍拍贷20%利率来计算,年回报率大概是17.2%

本金余额 10000
借款期限 1年
每月应还本金 926.35
月利率 0.016666667
总还款额 11116.14 循环还款额 11721.07

以宜人贷的12%利率来计算,年回报率大概是10%

本金余额 10000
借款期限 1年
每月应还本金 888.49
月利率 0.01
总还款额 10661.85 循环还款额 11007.57

拍拍贷三年的回报率是40.7%

宜人贷三年的回报率是23.2%

以上都是以他们默认的20%与12%的利率。

修改的excel如果感兴趣的可以留言找我要,也不知这篇文章到底有几个人看。。。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
0

可能已经很多人不知道西南联大了,虽然逝去的岁月不到100年,这里诞生过诺贝尔得主,诞生过从大不列颠、美利坚带来的自由与民主,诞生过一批批为了祖国未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也许,这些太虚了,似乎这个时代不需要这些了。

作者易社强师从费正清教授,研究西南联大的历史,花费20多载撰写此书。虽然20多年有点夸张,作者也自认其拖沓,但20几页的附录真的可算是详实仔细,文中许多访谈资料也绝无仅有,看得出作者煞费苦心的撰写此书。

回到书中内容,作者开头先介绍了西南联大的诞生,从北平奔赴长沙,从长沙长征到昆明,有些校区还借住偏远的蒙自。详细之处在此不表

  • 上至教育部下至各所大学,教育工作者都坚决反对课程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战时教育运动就成了左派的“专利”—在延安,这种观念被付诸实践。为了推广平民主义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为了招募学生参加共产党在西北
  • 地区的战事,延安的激进分子邀请了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徐特立来校演讲。“为防热血青年受人煽惑起见”,国民党政府电临大校方,禁止所有校外人员来校演讲。
  • 陈诚告诉学生,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但最缺乏的是有知识的人,而“你们是国家最后的希望”,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倘若国之大器都化为炮灰,那么将来的形势肯定会非常严峻。
  • 一是乘火车经广东、香港,然后乘船到海防,再从河内换乘火车到昆明。一是徒步一千英里穿过湘西、贵州和滇东。

一群北方的知识分子来到这个南蛮之地,文化与观念的冲突是会有的,文中提到有情侣在公园亲吻竟然被警局抓去质询。不仅与当地人有冲突,设在重庆的国民党当局也当然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来控制这些以后国家的精英,而现时的环境一来有留学英美的深信自由与民主的老师们的抵抗,二来地方政府龙云的护卫。而不管是与当地人抑或是国家机器,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西南联大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 随着教育部重申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反对的声浪。朱自清认为,即使没有教育部的新规定,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措施也已足够多,因此他主张“大学教育应该注重通才,而不应该一味注重专家”。潘光旦指出,即使是工学院也应该实行通才教育,以便他们将来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只有一艺一专的匠人。钱端升则提醒陈立夫及其同僚,大学是学习和研究学问的地方,一般不讲授实用知识。金岳霖根据许多同事的观点总结道:“如果我们回到教育本身,比如,追求新知,培养人格…..那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过分强调一两个非常实用的方向,迫使青年转向这些学科,并不会给某些人带来他们想要的国民。
  • 1943年,政府利用权力进行思想控制,强制实行更严厉的措施,规定学生和功成名就的学者都得参加考试,试题包括三民主义等问题。即使过了这道关卡,他们还须参加一段时间的“修身教育”,接受中央训练团的培训。这一举措引起中美两国自由主义教授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些规定必将导致粗暴蛮横的思想控制;到头来,训育的标准一退再退。别的学校基本上遵从了这一命令,只有联大严格按照学术成绩选拔被提名者。结果,四个联大学者当中只有一人入选,因为他此前从未出国。不可思议的是,教育部还限制国际学术交流,抵制美国经济援助,并要求西南联大报告并撤销任何外国人参与的文化项目。
  • 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 教育部认为,中国现代大学过分注意知识传播,却严重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商业化”。其计划是,每个学生联系一位深谙世事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而且是精神、哲学和政治上的引导者。在一年一度的合约中,校方规定教师要对学生思想和活动进行“道德教化”,并坚持为训导处做好“详细记录”。
  • 杨振宁表示在芝加哥课堂上的收获并不比我在中国所学的多,因为中国的老师在教学上(比美国的)更认真,准备更充分,内容也更深。泰勒的讲授并没有增加我在王竹溪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但是,他在芝加哥研讨班、茶座闲聊以及脑力激荡的大型研讨会上所学到的东西,是战时中国所无法提供的。虽然早年在昆明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但他是在芝加哥深造时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思想。

随后作者又详细的介绍了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极其教授的授课方法和为人处世。有文学院、法商学院、战争与战术、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等等。这段在此也不表。

接着作者将联大的八年分成了几个阶段。

希望的岁月:1938-1941  大后方除了日军的敌机轰炸,抗日战争在这个南方边陲没有带来太多的影响,学生们经历过学校的艰苦条件当然也多怀乐观的理想主义心态。

坚忍的岁月:1941-1943 美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美联军进驻昆明成立飞虎队抵抗日机。铁路被封,抗战处于焦灼状态。通货膨胀致使无论学生与老师生活条件直线下降,而他们依然执着的在做学术研究

考验岁月:1943-1945中共显现,而国民党被内外烂摊搞得焦头烂额,联大学生开始采取新的激进主义。

完成使命:1945-1946日军投降,国民党着手铲除异己,121事件爆发,知识分子渐渐与国民党决裂,当然也从此走进了历史证明的困境。

  • 无论如何,后来的历史证明,面对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执政党总是处于劣势。左派学生坚决反对明星制,因为他们绝不允许在集体活动中张扬个性。可以肯定的是,左翼分子有时候不能宽容地对待国民党,不过他们几乎没有发生内讧,而《野玫瑰》剧组颇受内斗的困扰和牵累。在昆明的政治戏剧舞台上,共产党同样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而国民党显得弱不禁风—这一因素最终将在全国的政治角斗场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在化学系,有人更加极端,发明了校友所说的“完美循环”:尿用来酿酒,售出后用钱买食物,最后化为更多的尿。
  • 当时人人都在经历某种转变。原来不反国民党的变为要反国民党了,原来不问政治的变为激进的人了(如闻一多),也有原来是纯学者而后来变为很反动的(如雷海宗)。这些转变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徇私舞弊、腐败堕落、社会不满所致,但也是中共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等进步党派(均受龙云保护)暗中活动宣传所致。
  • 从1943–1945学年可以看出各种力量在聚集汇合:
    一、形势越来越明显,重庆政府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打击官吏腐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更糟糕的是,它还不能阻止日寇对自由中国的进攻。
    二、这些现实使部分师生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现状越来越不满,使联大变成唤醒民众的策源地。
    三、时局板荡,人心涣散,反倒促使大学生社团反对派力量逐渐壮大—除了左派在各社团东山再起,渗透到大学各个角落之外,还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十一学会以及焕然一新的学生自治会。在这股愈演愈烈的浪潮中,以采取新的激进政策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民主同盟最为显著
    四、中央政府和龙云主导的地方政府各怀鬼胎,心存芥蒂,后者逐渐走向与联大、云大异见人士合作的道路。
    五、蒋介石及其右翼的同僚最终坚信,要解决危机,除了动武,别无他法。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联大,那就是“自由”。在这所大学存世的整整九年时间里,说它是自由的,包含下面几重含义:联大是通才教育的重镇,思想开放,兼容并包,发扬了大不列颠和美利坚的民主传统—英美两国是该校绝大部分资深教授负笈深造之所
  • 抗战初期,由于对蒋介石独裁的国民政府的忠诚,联大的政治自由主义光芒显得黯淡微弱。不过,这种忠诚是有条件的,当时是因为蒋介石成功地集合了全国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一旦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自由主义者就开始估量重庆政府的所做作为—不仅采用西方民主制的标准,还以传统中国政治的准则来衡量。渐渐的,大家发现,无论以哪个标准来衡量,国民党专政都不尽如人意。在一号作战后,蒋介石甚至不能保卫自由中国的领土,阻止敌人的进一步侵犯。连最起码的要求都无法满足,这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执政党的信心一落千丈。日本战败后,没有人能找到任何理由继续支持一个蓄意发动内战的独裁政府。政治现实以自由原则为基础,迫使联大师生不得不反抗国民党。
  • 抗战后期,对于一些人,尤其是未曾留学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英美自由主义开始失去吸引力。而且,他们没有在南京政府平静祥和的岁月里度过童年的印象。他们也不再把美国看做反法西斯同盟的拥护者,相反却成了法西斯式的
  • 国民党的帮凶。更有吸引力的是温和的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它祈求统一战线、联合政府和“新民主”。“新”和“民主”相提并论,使人们想起五四时期神圣的保护符。谁会怀疑“新”的民主不是对“旧”民主的超越呢?虽然没有人完全理解毛泽东的意思,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向无产阶级专政转变那段,但年轻的读者发现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中国式民主,在延安汇聚了进步的、爱国的力量。最后,共产党及其先锋组织的一部分骨干,表示坚决献身本党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对于一部分中学教师和大多数青年学生而言,“一二一”运动是政治自由主义衰退的重要阶段,也是统一战线版的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的重要阶段。
  • 直到龙云被架空,联大群体才开始意识到,国内四分五裂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他们的事业,如同五四时期蔡元培的北大,国内的政治权利真空,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免受强大的中央政府的控制。然而,一旦国家领袖强大到足以把权利伸进校园,学术独立的日子也将遥遥无期。

 

结语附一些总结,此读书笔记略显粗糙。

  • 1928年以后,曾在西方深造的一批学生进入国民党政府,献身通才教育事业,他们能够整合资源,推动大学进步,抵制党国的势力,使教育机构不致沦为政治思想灌输和技能培训的工具后来历史证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暴政和草菅人命,确确实实可能被某种更为糟糕的体制所取代。1949年夺取政权以后,共产党对自由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压制”
  • 有一个理念与个人主义密切相连,那就是,知识界每个成员都有权利追求真理。尤其是战争初期,在犬儒哲学和失败主义还未泛滥成灾之际,奔赴昆明的唯一目的就是探寻真知。怀着敬畏之心,用科学方法探求真理,这意味着客观独立的调查,实验的技能,以及无证不信、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官方强制推行的正统观念,联大一概置之不理,就像一位大一学生所观察到的,“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经(包括激进的政治意识形态)追寻真理,而且可以用否定性的、破坏性的或相对主义的结论,无拘无束地进行研究。
  • 联大群体以为享有自由是理所当然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云南省主席龙云与这所大学具有异乎寻常的关系。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他允许市民放胆批评惹是生非的中央政府。1945年10月龙云的突然下台为政治压制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突显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悲哀的现实处境:偌大的中国,无法像西方那样为自由提供法律的保障,自由之花只能在权利的罅隙里偶尔绽放。每次,这个国家统一强大之时,个人自由总是首当其冲,沦为牺牲品。学术自由,在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和龙云护卫下的昆明臻于顶峰,却不见容于国民党,最终被共产党“摧毁”
  • 20世纪4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心照不宣:他们即将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却未找到与中共合作的方式。从50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开始,特别是1957年以后毛派大搞政治活动,知识分子从中得到一个明确的信号:只有放弃自我—骄傲的、独立的、批判的自我—他们才能与新社会共存。爱国与生存成为不可兼得的选择。
  • 从1949年初到1950年中期,强行接管期间,共产党竭尽所能打消知识分子的顾虑:新政权保证让他们安居乐业。但是,朝鲜战争为中共强制实行新风纪提供了极其诱人的机会,矛头指向包括知识精英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同时,美国也成为中共政府的眼中钉,而中国大批的知识精英曾在美国接受过本科和研究生训练。中共领导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视为潜在的第五纵队,并决定执行延安时期发展起来的思想改造政策,把这些人纳入改造对象。自此,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政党独裁与都市精英之间将展开四十余年的斗争。
  • 在允许知识分子维护某集体认同的同时,共产党制造了一个神话,即联大的核心精神是在中共领导下塑造起来的。闻一多的形象被人为拔高,远远超过他的同事,进入革命烈士先贤祠。在这个神话中,闻一多从美国研究生训练的垃圾场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指导下,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官方史学家的眼里,这个联大模范人物已经超越学术自由主义和无党派爱国思想,步入更高级的马列主义者的激进主义王国。相反,在反抗意识形态“污染”之际,中共“极力否定”联大宽容、怀疑以及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等基本价值观。只有在“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范围内,才允许展开辩论。
  • 实际上,联大有太多遗产值得跟世人分享。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独立精神;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坚守通才教育的宗旨和方针,西南联大在人类的奋斗史上已经留下来了辉煌的篇章。

 

推荐书籍: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金岳霖《论道》
冯友兰《新理学》《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

青旅调研摘要

xeon Post in 行万里路,Tags: ,
0

丽江老谢车马店

交通:
青旅离大水车不远,步行(走对路的情况下)大约要15分钟。丽江绕来绕去的路要找到它也是挺困难的。门口对面就是7天。

费用:
我们住的是家庭房,一天178元,会员卡减10元。

房间设施:
房间里的设施和低档酒店的无异,不存在任何青旅的感觉。一楼的房间没有窗户,厕所来留有泡澡盆,我估计也是接手一个经营不善的酒店改制而成。
由于没有窗户,光线稍显昏暗,加上外面的树挡住阳光,一般我们只在门口的藤椅上休息晒太阳。整体上还算整洁。

公共设施:
有个院子,丽江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中间有个庭院,平常在其晒晒太阳晚上看看月亮还是挺惬意的。
有个室内空间,设有电视机、电脑、座椅沙发。朋友小聚喝喝小酒看看电视还是不错的。
我想这个室内空间应该算是这家青旅的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有洗衣机,厕所卫浴由于住家庭房未去体验。
晾挂衣服的地方不多,大部分都是晾在二楼过道上,稍显不足且拥挤,而且由于院内树干高大,挡住了部分阳光,晒衣服显得不便。

周边环境:
旁边有个酒吧,偶尔会有些声响,但是总体不会影响睡眠
背后有房子正在搭建,导致后门的路稍显脏乱。

丽江泸沽湖湖思茶屋

交通:
交通极为方便,位于泸沽湖的大落水。我们是从丽江坐客车来的(建议做客车,旅行大巴会在各个地方驻留招揽生意)从汽车站下车走到青旅大概要5-8分钟。

费用:
我们住的是豪华湖景双人房,原价268,会员卡减20元。由于我们住三个人,前台告诉我们必须在买一个床铺的费用。但同意我们将床铺上的被褥搬到湖景房中。湖景房很大,加个床绰绰有余。

房间设施:
湖景房都是靠泸沽湖边上建的,整体木框架,所以隔音上稍差。房间分为两间,外间是厕所、浴室,外面是个阳台,有桌有椅,夜晚坐在外面十分惬意。
内间是一个类似炕的台基,铺上床垫形成双人房,旁边还有一个玻璃封闭的小阳台,两个阳台都能看到湖景。
设施基本都算不错,由于坐便是开放式的,所以如有人如厕,似乎整个房间都会有味道,建议在内间做个槅门,而非只是布条遮挡。
洗浴是一体式,但热水稍显不足,但这是青旅的通病。

公共设施:
这家店占地面积极大,有自己的厨房和餐厅,前台周围也有可容纳10-20个人小坐的休息室,另外一边还有一个对外开放的餐厅,公共空间很大。
餐厅提供预订午饭和晚饭,但要提前预订,没试过不知味道如何。对外开放的餐厅的早饭不敢恭维,点的稀饭不热又偏贵。
由于基本都在房间里呆着,这些地方都未去体验。只能说说大概的印象。
其无洗衣机,对于一个这么硕大的青旅没有面向旅客的洗衣机我觉得是说不过去的。

周边环境:
窗外即是泸沽湖,夜晚坐在阳台湖水声不绝于耳。早晨掀开窗帘就能看到日出,如果愿意,可以前去拍照。
离青旅不远处既是大落水的乘船点,每天早晨会有很多旅行团在这里乘船,感兴趣的可以试试。
我们在住的时候,旁边也在做一个小型码头,不知是否是要将部分小船挪到这里。

云南大理新四季(春夏秋冬)青年旅舍

交通:
位于大理古城繁华的洋人街附近,最近大理正在实施电瓶车试点。刚开始看网上的介绍是下车后走路5分钟,结果到了以后发现公交线路改了而且店家也未及时提醒,害得我们走了大约30分钟,大晚上还怕走错位置
不过今天查看网站,其已经发现修正完毕,电瓶车也已正式开通。“大理火车站在大理市区下关,距离古城13公里。出站50米乘8路车,票价1.5元,在风花雪月酒店站下车,下车后到马路斜对面大理东门坐电瓶车(早7:30至晚19:30),到博爱路口下车,在第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南方电网)左拐直行100米,在第二个路口左拐即到。 ”

费用:
我们住的是阳光套房,一天260,会员卡减20.

房间设施:
这是此次旅行最吐槽的一家旅舍,首先我们住的是阳光套房,其有一独立的楼梯分隔开,空间也极大,大约有40-50平。咋看极其奢华,但是真的住进来才会发现各种问题。其有一大床和一小床,小床似乎长久无人住过,竟有看得见的大把灰尘和蜘蛛丝。床上一电热毯无法工作,一电灯不亮,床边电灯开关竟需起身离床才能够及。浴室地板竟用凹凸不平的瓷砖,导致积水无法排离。
由于房间太大,里面设了六七把椅子和一个硕大的泡茶桌。真不能理解谁会在青旅会客办公。中间还有一个直抵房顶的书架,无书亦沾灰。

公共设施:
由于泸沽湖未洗衣服,大理又要住上三四天,洗衣服是必须的了。询问前台答曰洗衣机坏了,由于此原因我们只好搬离该旅舍。
由于深夜抵达,隔天一早即搬走,其他公共设施均为体验,恕无评价。

周边环境:
下楼既是人民路,顺着人民路便到洋人街,位置优越。

大理慢吧国际青年旅舍

交通:
其在博爱路上,相对之前的青旅位置稍差,其隐藏在一小巷中。

费用:
其无家庭房,只能加床,加床50,合则200,住的是二楼风景房。

房间设施:
房间简单干净,加床后略显偏小,卫浴分离。无明显特点,但亦无缺点,中规中矩。

公共设施:

此旅舍是老板租来的地翻新原来的房子的,古城难得的白族大院。房间采用砖混架构,而突出来的走道,则是用木架的。
有设星空房,一楼设有沙发和卫浴等,二楼是个阁楼,有玻璃天窗可以看天空。
二楼有个阳台,有棵柿子树,任人采摘。
晾晒衣服之处也极大,玻璃屋顶使其不受雨水影响。一楼的休息室舒适,有个区域还有个水池,给旅舍带来一些恬静的气氛。
服务员也极其热情好客,见惯了其他地方的人感觉有点受宠若惊。
店里有两只猫,上蹿下跳一点不认生,一开门就往房间里钻。

周边环境:
外面小摊小贩稍多,卫生稍差。但里面是极好的,这里走到洋人街大概需要5-10分钟,便利但又显得安静。

梦一枚

xeon Post in 随想
0

模糊的记忆抵挡不住一点踌躇的心,旅行似乎在即将来临的时刻渐渐潜入我的脑海。

旅行是多麽一个令人激动而让人生泛起涟漪的片段,而所有的繁忙与辛苦就为了等待旅行的欣愉的到来。

在一条长长的街,的士飞速的疾驰在驶向机场的方向。我依稀记得进入机场要走过一条又长又窄的通道,在那通道的尽头就是展翅的起点,那里通向了人们朝思暮想的地方。

而机场承载了多少的思绪与情感。离别、重逢,离别也许这就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的相见,而重逢也许是等待多少年的一次回眸。等待、回忆,等待是人生中多久的风平浪静后一次下定决心的旅行,而回忆也许是旅行结束时意犹未尽的一丝眷恋。

我和的士司机说,我记得这个长长的街对面有家有名的小吃,而路的尽头是一片山脉,机场在街的左边,就在那个又长又窄的通道后面。那在我的定义中是武汉。

窗外是大片高高的白桦树,秋瑟瑟,泛黄的白桦引起了人们的驻留。有人搬来板凳素描,有人支起脚架摄影,也有就这么相拥的恋人。风起叶落,在原本灰的色调中添加了点橙,画面中到处洋溢着秋的味儿,而我正也准备走下楼支脚架去拍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有人说,人生中缺少的不是到过,而缺少的是我们好奇的心与细致的观察。多少细节与美景在我们浮躁的心中略过而不留涟漪,就如同摄影,你本以为你永久的留下了画面,就在你不断地咔咔咔的瞬间,它们正在你的脑海略过。是,它存在在你的硬盘中,但它却遗忘在你的脑海里。因为躁动,因为咔咔咔来的容易而廉价,就如同一场轻而易举的恋爱有人会不懂得珍惜。

所以,我在思考,素描是不是一个最值得拥有的方式。表现它就不得不观察它,而细致的观察会让你发现很多一直存在而微不足道却有意思的是场景,而也只有你静静的坐着,安静的观察着它们才会到来。

脑海的涟漪似乎萦绕不了多久,好吧,今天的这枚梦就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