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台湾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台湾,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承载了很多大陆说丢失的东西。文化、精神、制度等等。

之前高华书中曾经有论述,为什么台湾能够保有很多礼仪风俗以及纪念先祖的各种活动很大程度在于它没有经历过五四运动中,当时台湾还在日本的统治下。而五四运动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所以,台湾的旅行它必然是一个寻根问祖的经历,可以使我们看看,同样是中华儿女他们在那一片岛屿中是怎样的生活。

当然,如上文字与这本书毫无关系。言归正传,正如蒋勋提到的,《少年台湾》是一个个他青少年时流浪的印记。

大概从青少年时期,我就喜欢背着背包在台湾乱跑。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经常会因为一个地名很特别,就想去。譬如有一次,我在“月眉”,去看了做交趾陶的林洸沂。然后在那个夏天,很热很热的晚上,突然看见很蓝的天空上那种星月。你会觉得,唉!这地名怎么会跟这个天气密切相连。

写《少年台湾》的时候,有个习惯是背着背包坐在小火车站等车,就开始做点小笔记。那笔记不是有目的的。可能刚好看见瞎了一只眼的老人,天长地久坐在那里不知道要干吗,我就开始描述他的动作,描述他跟周边扶桑花的关系,然后,阳光在他身上慢慢地消失。这本书很多东西是从这样的笔记整理出来的。

我想这些都跟一般可能世俗所说的旅行无关,它比较接近流浪的旅行,会让你意外碰到一些难忘的事情。

边看边会佩服蒋勋那细腻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文中会不断地透露出一种蒋勋他独特的美学,我说不清,但是可以感受到文中的那种独特的美。我也尝试学着他的笔法写了一些文字,总感觉还是缺点火候。

蒋勋说: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对,看完以后就会想去台湾看那里的美景,见淳朴而真实的人们。他似乎给旅行定义了另外一种含义,旅行不在意味着到过某些知名的地方,而其实只是用你敏锐的视角去观看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怎么样的生活,他们信什么,他们爱什么,他们的欢笑与泪水。蒋勋就是用这样的视角,不为了什么,仅仅只是为了看到,然后记下来。

蒋勋的文字不拘泥于任何的故事情节,像散文又叙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幻想和对美的表达,同时也散发着一种略微伤感的气息。

如果大家对蒋勋有些了解的话,应该知道蒋勋不是一个异性恋。文中的很多细节会让你感受到一个充满对男性身体渴望的作者,包括一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恋都是两个男性来饰演。我在想,会不会也是因为这样的细腻缜密的情感成就了蒋勋这样的文字与他的美学,可能不能说全部,但是我想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当然,书中的很多描写肉体的文字还是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就像《孤独六讲》中那样。

就如同所有的书籍那样,阅读时总会拿这个铅笔记下“好词好句”,但在这本书中,似乎找不到任何的可以摘抄的语句,它像是一个整体的展现在你面前,没有任何高潮的美,只是这样淡淡的描写却使你心潮澎湃。又是一本在班车上读完的书,每每阅完一节,望着窗外变换的风景,那蓝得心醉的天空,总感觉我身临那个岛屿,与那片岛屿的人们在“话仙”

打个分吧,满分10分的话,打9.5分。

《台海往事》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最近在翻看高华的《革命时代》,和龚洁的历史对比,你就发现很多的不同。高华更倾向于政治的历史,而龚洁写的是平民的历史,各有各的妙处。高华站的高度高,难免文中有点烦闷与无聊,龚洁的历史简单易懂,小故事小人物也同样折射出历史的光辉。

这本书是听完龚洁的同名讲座后速速阅读完毕的。讲座更加引人入胜,相比再看书就有点无趣了。龚洁讲座整理了几个大问题,就此作为其书的读书笔记。

1.朝鲜战争

当时毛泽东准备在1950年解放台湾,要求苏联提供支持。斯大林开始同意了毛的请求,中方着手操办攻打台湾事宜。但这时候金日成冒出来,和斯大林说他们可以在两个月内攻占南朝鲜,斯大林也答应了志愿金日成。最后毛没办法只好停下收复台湾的战争,转而支持北韩。朝韩之间一打仗,美派兵支援韩,从而也改变了对台的政策,从此开始了用大炮对话的30年。

2.大担岛战斗

1950年7月26日晚率27条机帆船,700名壮士向大担、二担发起攻击,本以为守军只有300余人,绰绰有余。可是国民党早做好了准备,先用坚固的花岗岩堡垒躲过解放军的炮击,在解放军还没靠岸前开火压制。最后阵亡300多人,被俘252人,27条机帆船无一返回。这段历史60多年尚未见于大陆媒体,这是第一次介绍。

3.三次炮战

大规模的三次炮战发生在1954年9月3日、1958年8月23日、1960年6月17日~19日。

9.3炮击金门是因为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8.23炮击金门是为了解决中东之危,支援世界革命。

1960年6月的炮击是对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的直接示威和抗议。

从此,炮战就基本上小打小闹,听说当时解放军会先广播通知炮击的位置,然后提醒金门同胞注意躲避。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海峡两岸的炮声从此就停下来了。

大家都知道金门的菜刀出名,其实就是这边输送过去的炮弹太多了,当地农民将炮弹分解了做成的菜刀。

4.心理战,广播

两岸隔海相望,竖个大喇叭就能使对岸的人们听到这边的声音。两岸的广播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从开始的“蒋匪”、“共匪”到后来的“蒋军”、“共军”,慢慢的变成“蒋军官兵们”“共军官兵们”,直到最后演变成“蒋军官兵兄弟们”“共军官兵兄弟们”

两岸一直是血浓于水,战争、权利、政治只不过是少数当权人的手段与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情、乡亲才是人类最真实最恳切的感情诉求。

5.相互投奔

两个不同的政权,又讲用一种语言,难免在老百姓身上总会有不同的选择,也就出现了互相投奔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东北小伙急盼投奔“自由世界”,寻求幸福。他来到厦门以后,不懂厦门、金门地形,只听说金门就在厦门对面,近得很。他在厦门鹭江道看着对岸的鼓浪屿,激动万分,在静僻处跳入鹭江,奋力游到鼓浪屿。他以为金门到了,一上岸就高举双手,大呼“国民党万岁”。老百姓以为他是个疯子,驻军带去一审问,原来是个“投敌分子”,一时传为大笑话。

厦门某中学的郭姓兄弟泅水到金门获得成功。他俩上岸后,把他们能知道的“共产党情报”全部告诉了“国军”,他俩要求继续读书并要求赴美留学。国民党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兑现了诺言。当时国民党情治部门专门派一个作家访谈郭氏兄弟,将他俩所说的内容编成一本书名为《天仇》的书。

这种故事极多,之前我父亲也曾说过一个与郭姓兄弟相似的故事,后来与父亲求证,那俩兄弟姓何,不知是否是同人同事。

还有很多故事,比如空飘,比如蒋介石的一条狗Lucy,比如金门上的烈女庙,这些故事史实性不大,在此不表。

此书说起来算是一本茶余饭后消遣之作,了解了解台海历史,文章中的部分章节感觉是因为篇幅不够而强加拼凑,各位读了便知,有点牵强附会。

读林语堂之英语学习要诀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下决心发奋补习英文已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然自制力稍差且进步缓慢,努力几次皆以放弃告终,而今已知学英语非三日之寒,必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今日读林语堂此文,总结以下要点并附全文,我想此文还有反复研读体会之必要。

  1. 凡遇新字,必耳闻口讲手写阅读四事并重
  2. 在听讲写读中,口讲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初级的时候。这并非说我们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能讲几句英语,实在因为方法上应当如此
  3. 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
  4. 注重仿效与熟诵为养成正当习惯之最好方法;不可偏重理智的分析及文法规则
  5. 现代通用的语言。凡是学习英文的人务必认定这个目标,学习现代通行活用的英语。这个目标认定,方法才不会错误。
  6. 凡学英语,必学整句,不觉中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入。
  7. 每日选二三句,回环熟诵,此数句读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语能力必大进。
  8. 必须有写作的练习。
  9. 须知学生一见新字,固然须认识记住,然无论如何强记,总有的易记,有的难记,求其一百分全数记住,不但不可能,且也可不必。能记住固好,不能也无妨,要在以下各课有多遇见用字的机会,自然学习得来。凡生字,必先经过能了解能认识一步,再于他处见过二次,三次,四五六次,十余次,始完全吸入学者脑中,自然能记得住用得来。
  10. 精读需要默诵、体会、以成语或全句为主、咀嚼。
  11. 凡遇一字,必澈底明白其用法及精义,然后可以放弃。这种的咀嚼法子,用功虽苦,乐处也不少,而收获必大,因为他玩味过的字,都易记得,而能使用适当。
  12. 精读之外,必要博览。凡遇新字仍不能轻轻放过,还是仔细认定其精义用法,如此用了两年泛览的苦工,差不多读书能力已经养成,写作也就够用了。
  13. 学习文法要精细的观察、系统的研究、养成习惯(语感)
  14. 其作文之好坏仍在于阅读会话其余预备的工夫。倘是平时不用工,临时找字典查文法一字一字的填上,结果必写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
  15. 会话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有相当练习机会。大概半年的专工实地练习,都可以成功。因为我们日常会话所应用的句极有限,日常需要的名词、口头话套总是说了又说,颠来倒去还是那些辞句。通常学生不会讲外国语,就是因为缺少实地练习而已,并无他故。
  16. 学习读音的方法:耳闻口讲,竭力摹仿

————————————————-全文—————————————————————–

 

国学大师林语堂:英语学习要诀

 

1.目标

英文是活的语言,现代通用的语言。凡是学习英文的人务必认定这个目标,学习现代通行活用的英语。这个目标认定,方法才不会错误。若把英文看作死的,固定的语言,将来对于文法,读物,发音都要偏重于迂腐的语汇,拘泥的文法,呆板的读音,结果就所学非用了。

2.听讲写读四事并重

因为英文是活的应用的语言,所以在会话写读都得注意。语言之为物,自身不能存在,必有写者说者欲传达其意象,也必有读者听者由语言之传达吸收作者说者的意思,然后完成语言之功用。语言也必因说者听者作者读者地位或心境之不同而发生变化。譬如讲文法,以简单的“你”一字为例,这you字,在中文无不译为“你”,但是在语言活用上,你不必you ,you也不必你,因为在实际上,语言与所与语者之间,有身份高低、交情疏密之不同。明白这you 字在实际上之用法,然后可谓懂得you字之意义。中文对非深交的人,总避免“你”字,或称“杨先生”,或称“石甫先生”,而在英文却一律普遍可用you字。再如英文wife,或通常译为“妻”,然在实用上或等于“夫人”或等于“内子”,或等于“太太”,或等于“老婆”,或等于“女人”;必须知道用wife字之时的条件,然后攫得住wife字之神髓。以上二例,都证明辞语非抽象之物,能脱离尔我而巍然独存。文章无缠绵,只是作者读者之兴感;诗歌无悲壮,只是诗人墨客之骚情。不有听讲写读,何以有语言文字?假如偏于任何方面,就所学的也无非半身不遂貌合神离之英语而已,最多如看古代美人的肖像,相貌犹存,音容已邈,发生不起恋爱。

再就学习的能率而言,凡遇一新字,必口诵耳闻手写目视,然后容易认得,容易记得。犹如习字之人,不但要多阅碑帖,且必肯研墨挥毫,下实际工夫,才有实际成效。现在中国学生念英文,多犯这种毛病,只肯玩赏宝帖,不肯执笔临摹,结果不能真实领会书法之笔意,且失了习帖上之真正快乐。昔王羲之习字,池水尽黑,有了这样苦工,才是得了此中的乐处。学习英文道理也正如此。

3.口讲之重要
在听讲写读中,口讲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初级的时候。这并非说我们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能讲几句英语,实在因为方法上应当如此。自然能看不能讲,只可说是半身不遂的英语,但即使目的不在口讲的人,在学习之程序上,为求基础之稳固习惯之养成,进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顺,都得如此。这有几种理由。第一,口讲可多得练习,因为口讲是学习的最轻便的方法。如在班上,大家肯讲,每小时总可说十几名英语,对不对且不管,但已确多得练习机会无疑了。如教员令学生在家造句,每课最多交三句,已经有点困难。第二,文法对不对,全在习惯,造句总是慢慢推敲出来,养不成什么习惯。口讲之妙,在使学习的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有一句话,不费心思,脱口而出,初有疑难,久而久之,自能顺口,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似多多了。第三,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少有堆砌奇字,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矫揉造作。试将通常社论与名人演讲稿比较一下,就可显然看出这个分别。英文最重自然清顺,写英文必有这口讲为基础,写出来才读得下去,不然满纸都是字典上找来填上的奇语僻字,用上去一无是处。所以概括的讲,英文写作必须以口讲为基础。第四,文字之有音调,犹如人之有声容,许多诗歌散文抑扬顿挫之妙,都须朗诵才可体会出来。不会读好的人,总不会完全领略此中的妙处。所以口讲的练习,于将来文学之玩昧,也很有裨益。

4.直接教授法之用处与范围
凡谈外国语教授法的人,都讲到直接教授法。所谓“直接”是外国语直接表示意思,不靠本国语翻译。因此法是小孩学话的法,故又称为“自然教授法”(凡侨居外地直接学外国语,也可谓直接法)。因为抽象观念不易直接表示,故直接法每由具体物件,如衣帽、钟表、耳目五官等教起,故此法又称为“物体教授法”。但是物体教授法范围极狭,臂如教家禽野兽时,不能全数将家禽野兽搬到课室来,所以平常总限于最初的二十课而已。其余须以图画代替实物。或用联想方法表示抽象意义。在此层上,有便有不便。譬如糖盐可以带到课室来,而甜咸之味,却不易表示,除非由教员表演尝味之神情不可。所以极端主张不用鄱译者矫枉过正,常自讨苦恼而已。专重翻译以为练习,固然根本不对,因为鄱译时使学者心中时有本国语观念,译入英文,定然不成功,但是在许多解释意义的地方,一二字翻译出来,省却许多周折。再如叫学生译整句的意义,或述其大旨,再令以自然英语译出,是有益无损的;若令字字对译,再使叠字成句,则利少弊多。

例如“快下雨了”一句话,若整句译来,为it will rain soon,可译为it is going to rain now 也未尝不可,因为这译法不背整句的意义。若用字字对译,学生心中必先形成quick come rain already 这么一句,待来改正,已有文法上、习惯上的种种困难了,况且把这四个字如何改,都改不像真正的英语。

5.注重仿效与熟诵
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而且这极容易,真是学习英语的康庄大道,其应用远超出于物体教授法之上,初级高级都可适用。须知小儿学语神速之秘诀,也不过仿效与重叠练习而已。这是与旧式以文法入门的方法,根本相反。譬如文法第一课说a是indefinite article,the是definite article,但知道这有什么用处?a , the 二字的用法与省略,一百个留学生中没有五个人能有十分把握,可见所讲文法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旧式的文法家以为下定界说,指出造句的楷则,叫学者按这楷则字字照填,便可成句,实在完全是梦呓。不但这方法极迂腐难行,就使按规则填好,也未必是顺口的英语。学者最要的警语,是少用堆砌工夫,学时必整句吞下去,再整句吐出来,其文必顺,其音必正,句法必通,用字必当。若凭字字译成英语,再依文法规则慢慢叠成句读,必一无是处,劳而无补。

例如以上“快下雨了” it will rain soon一句只须整句念好,三数次已可成诵,文法关系,暂时都可不管,只把这句法吸入脑中,不但再出口时可保无误,下次要说it will clear up soon . it will stop soon . he will come soon. You will die soon .心中早有此句的模范,不期然而然,说出都能合于正轨。

所以学者最要二事:

1)凡学英语,必学整句,不觉中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入。

2)每日选二三句,回环熟诵,此数句读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语能力必大进。

6.普通原则
以上所述,可大略合并为具体的学习要则十数条。兹将《开明英文读本》卷前之普通原则中有关系的十三条译出如下:

1) 打定口讲的基础。只要能达到这目的,任何方法都可用。

2)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踊跃参加练习,不怕错,不怕扣分数。假如分数足减少学生练习的勇气,则教员应暂时毅然废弃分数。

3) 凡遇新字,必耳闻口讲手写阅读四事并重。

4) 应尽量在课室里操英语,听英语,借以吸收英文句法。

5) 注重仿效与熟诵为养成正当习惯之最好方法;不可偏重理智的分析及文法规则等。

6) 句义字义不明时,可翻译方法,但不可专用翻译为练习方法,翻译句义之用处,在于作比较,研究本国语与外国语说法之不同。

7) 注重字之用法;字义应看做活的,生动的,有变换的。不知一字之用法,不能算为懂其意义。

8) 注意日用成语虚字;常见之字用好,大体已备,生僻之字不难安插下去。

9) 凡有意思要表现,必因教员的利导,毅然尝试。

10) 凡说英语,必说全句,不可仅限于yes, no 等字。初时或觉其难,日后必有进步。

11) 用客观归纳的方法学习文法,即时时注意字之形体变化及其用法。在读本上,看见同类的变化,发生疑问,即求文法的指示,以为解决。得了文法的指示之后,又须时时在读本上观其应变,以为印证。

12) 必须有写作的练习。

13) 拼音须精,读音须正。

7.方法要领已如上述,兹更就学习阅读、文法及语音的方法要点分列叙于左。作文会话等表现动作即附于文法项下。

语汇

8.语汇语法语音之分
语汇英文就是vocabulaly,就是语言的内容本质。语法(文法)英文叫做grammar,是讲某种语言中表示意念关系的种种方法。语音就是读音(phonetics)。这三个区别略与中国小学家所分形、声、义三学相仿佛。说文等于文法;音韵等于发音学;训诂等于语汇。所不同者中国小学业是以文字为主,学英语者却必须以语言为主。故如在中国小学,说文及金石之讲文字的变化构造,而在文法,却须讲语言字句的变化与构造。然其同属于一类的研究,注重构造化合的原则,则两者实处于相等的地位。(旧式文法一部分专讲字形的演变,名为“形态学”(morphology),则与字形之义尤近。)

9.目标之重要
语汇既为语言之本身内容,其概本重要可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你炊,必先有米,然后用得着巧妇的烹饪功夫。学英语者每病辞字缺乏,不能达意,犹如初写白话文的人,只能说美人“好看”,她也“好看”,而别一个她也“非常好看”,第三个她“不大好看”,却不能用“娉婷”,“曼丽”,“轻盈”,“绰约”等字样。说人不好看,就说“难看”,也不能用“其貌不扬”“面目可憎”等字样。反过来说,文章做不好的人,专会堆砌僻字,使弄玄虚,用些什么“颜如舜华”,“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等搔不着痒处的俗套,而不能用明眸皓齿,纤妍洁白,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等自然通用的成语。所以对于学习语汇的目标不能不注意。

10.语汇贵自然
中国留学生及非留学生写起英文来,都是韩三苏的变相。须知韩文柳文好则好矣,无如在英文里边读起来,总是高雅有余,切实不足。上焉者还有韩文之古气磅礴,下焉者只像童生学做不通的六朝文,不但读者不知所云为何物,结果言之无物,落了虚浮的毛病。实则三代古文所以胜于六朝,一句话说,不外自然本色而已。说其所当说,其义足以应付,其文又能自然符合当日的语调。太史公之文所以高不可及,其实就是他能自然充实,倘使不人做起太史公语汇之研究,必发现其言辞之丰富,且多实质器用动作之形容词。

因为中国文学有这样的一种传统观念,所以学英文的人也最喜用长字,拉丁名词。然而现代英文固是一种雄健丰富、不离本色的语言,英文文学也未入了萎靡浮华的时期。真正的好英文还是多少带点街谈巷议或是文士雅谈的气味,英文谓之有smell of the soil, 正与司马迁之文相近。譬如swift称为“英文散文巨擘”(master of English prose),我们看他的《小人国》,文是如何的浅显流利,味同嚼菜根,并不像吃燕窝鱼翅,然而真懂饮食的人才知道“尝尽天下美味不如菜根甜”。学英文的人必须注重学这种浅常见的字的用法。这种字用得好,用得老,才是入了英文文章的正宗。

现在且举几个例。我在《开明英文文法》第188页曾经说到这个道理,举五个例。在这几个例中,B条的成语都是最易而最好的英文,A条的成语都是不如B条的成语的生动达意。

(甲)有一位大学教务主任说所计划的课程科目足以代表中国今日社会的各方面变迁,用了这么一句(A)it epitomizes the processe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这是真正哲学博士的英文,同这一句话,可以说(B)“it sums up ,in a nutshell ,the various phases of changing China.”

(乙)有一位文字极漂亮的语言学家沙比尔氏,他要说语言演变之趋势不说(A)the tendency of language ,却用一个比较不抽象的drift 字,说(B)the drift of language

(丙)要说劳意乔治与守旧党吊膀子,与其说(A)Mr. Lloyd George’s efforts at pleasing the Conservatives,不如说(B)Mr. Lloyd George’s flirtations with the Conservatives

(丁)要说麦唐纳首相认真对付问题,与其说(A)Mr MacDonald began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directly.不如说(B)he came to close grips with the problem.

(戊)要说根究经济困难的焦点,与其说(A)try to locate the economic distress不如说(B)try to find out where the shoe pinches.

所以英文要学好的人,不应先注重epitomize, processes ,modernization, tendency, locate 等字,应先注重nutshell, drift, grip, flirtation ,shoe ,pinch等比较不抽象,比较有实质印象的字。这一类字用得好,英文必好。

11.注重常用的字
照上所讲,这道理已很明白。凡学者必由所谓成语学起,常用成语学好,抽象的字如“趋向”(tendency)“近代化”(modernization)不难安插下去。中国学生喜欢读Macaulay的论文,其实这种文章尽管到大学程度时看了念了,不值得如何咀嚼。要尽量吸收英文常用成语,还是读Stevenson ,Dickens ,Bennett 等的小说,及Chesterton,Shaw,Heywood Broun, Hilaire Belloc的小品文。大概小品文、戏剧、游记、书札一类的文字,都富于常用成语,因为近于语体。

12.注重近代文
近代英文历史虽不很长,但文字的用法各代不同。现代人总须学现代文。例如Addison,Goldsmith十八世纪的文章固然很好,但决不能给我们学习现代成语的机会。现代语言是与现代文化俱进的。所以学生到了第四五年时候须赶紧读日报杂志一类的英文。自然第四五年未必有看日报的能力,但是选得精当,实在有不少现代游记,谈话,访问,记事,书札浅易文章可以做阅读材料,如通常应用会话等。好的文法也应用现代话为例,不应如纳氏《文法》,专引英文名家著作之句为例。能做文法的人,为什么不会做几句现代语为例?好的字典,如《简明牛津字典》,举例都是由通常报章集下来的,或由作者自撰(见该书序言),并不要去引经据典,拉一莎士比亚、米尔顿等人做招牌。这部字典的好处,就是名副其实,真正是现代通行英的字典“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我久有意编一现代文选,作《开明英文第四读本》,材料全由现代报章搜集,可惜到现在尚未着手,至为抱歉。

13学习语汇的方法
凡一人讲话时所用的字必与看书时所不懂的字不尽同,看书时所能用的字,又未必做文时都能使用。譬如我们读得懂莎士比亚文章的人,未必就能使用莎士比亚文章中的辞字。犹如我们能看林琴南的小说,自己未必能,而且大半不能写出林琴南的文句。所以这所谓语汇,有个区别。通常语言学家分四种:1)听得懂的字,2)讲得出的字,3)能阅读的字,4)能写作的字。(hearing vocabulary,speaking vocabulary,reading vocabulary,writing vocabulary,)同时又可分为能使用的(active vocabulary),及仅能了解的(passive vocabulary)二种。自然多半的人是能了解的字比能使用的字多。学习英语的人,各因他方法的不同,而各种辞汇的比例生出大别。自然最理想的就是四种都会,某字能听能讲能读能写,才算是真正充分的认识。这就是“知行合一”,必要能行,才算真知。能使用某字,才算真正能懂得某字。

在实际上,听及讲的字,都靠实地听讲的练习。而阅读及写作所学的字的问题,比较复杂,应特别讨论学习的方法。无论那一课英文,学生读来必有不少生字,在不懂教授法的人,总是注重生字,问了字义,考了拼音,而把已认识的字忽略过去。我知道有些教员,如遇本课无生字,竟全然叫学生不要念,真是荒谬之至。这种的方法,无意中偏重于了解的消极的字汇,而忽略使用的积极的字汇。须知学生一见新字,固然须认识记住,然无论如何强记,总有的易记,有的难记,求其一百分全数记住,不但不可能,且也可不必。能记住固好,不能也无妨,要在以下各课有多遇见用字的机会,自然学习得来。凡生字,必先经过能了解能认识一步,再于他处见过二次,三次,四五六次,十余次,始完全吸入学者脑中,自然能记得住用得来。教者能每课教学生于最低限度认识生字已足;而对于前已认识的字,却不可不反复研究其用法,练习其使用,如此始有确实学会用字的能力,不然字字“似曾相识”,有“一面之缘”,而终无确切认识,知犹不知,识犹不识,用工多而收效少。犹如不善交情的人,人人面善,一无知交,将来在社会上孤立,才知道苦痛。字虽小道,其出没变化,令人莫测,倘无真正认识,将来阅读时处处错解,写作时处处误用。愈平常的字,愈容易使人上当。中国译家常闹出笑话,就是闹在寻常的it,follow,pleasure,as等字上面。

总说一句,所谓认字,有生熟程度的分别,不得谓知某字之义,记得某字的拼音,便为认字的止境。“认字”是一长期的继续的经过,与交友同,时间愈长,相知愈深。通常专重认生字的方法是错误的。至于认生字,也不应凭一次的强记,一次的强记是不永久的,过后定必遗忘。似心理学的道理,(詹姆士说过)我们是“冬天学游泳,夏天学溜冰”,凡学一事,记一物,必经过相当的期间,丢在脑后,再来得第二第三次的经验,这种的记忆才不会遗忘。至于真记得住的次数,须凭天资之高低而定。有人一二次,便已记得,有人须四五次,但是无论天资如何迟钝,也决不至七八次见过尚且遗忘。所谓聪明学生,次数少,而所记的成分多。譬如一班同级的学生,一样同读过某读本,见过某字的次数相同,而聪明的学生能用书中的字比迟钝的字生多。推而至于将来,某人文章做得好,某人文章做不好,根本的差别,就在这学习记性及吸收能力之相差。

14.咀嚼
照以上心理的依据,现代语言教学家都认“精读”(intensive reading )与“泛览”(extensive reading )一样的重要。精读就是咀嚼,泛览就是涉猎。同时也有“朗诵”与“静阅”(silent reading 又称“快读”rapid reading )的分别。精读咀嚼自然重要,然非博览,快读,则所阅过的文字有限,无论如何精细,不会有好成绩。因为精读近于强记,博览才得多次重叠的经验。但是所谓精读,也有个方法,不是临时抱佛脚,硬记下去所能成功。有四点最重要:

第一就是朗诵及朗诵之变通方式—默诵

凡字句,必求得声音之正,然后念出来。声音不正,脑中声音的印象(auditory image)模糊,必念不好。脑中的印象清楚,在朗诵不便之时,也可默诵。

第二就是体会

背诵有活法与死法之别,鹦鹉能言的背法是无认识而无用的。正当的背诵应与体会同为事,就是书上看了一句,得其句法句义,然后闭书体会其意义,试用英语说出。说不出再看书,再闭书,再体会,再尝试,这是正当的背诵方法。譬如我们看见一句I want to see if the bird is dead ,知道这see if的成语是很有用的,就闭书体会这个意思,看看传达得出来否。用这方法,无论读何书,都可凝神体会,默诵,自己试说一次,这样读书易得益处。但是读音必清楚,不清楚就不易默诵,因为缺少那字句的声音印象。

第三以成语或全句为主

譬如单记sharp字很难,学者最多在心中“sharp —sharp –sharp –s-h –a –r –p –sharp 尖利”念了几遍,然而因为缺少联想的内容,这五分十分又便忘记。又如学claw字,学者心中claw –c –l –a –w –claw 这样念,也觉得吃力而无意义。但是如这样念一句The woodpecker has sharp,同时可学claws,woodpedker,sharp,claws三字,三字又各有实在联母的关系,记起来就省力。有时不必全句体会默诵,只须默诵有用的半句或一部便可。

第四(最重要)明字的用法

所谓咀嚼,就是把字义用法精细的咀嚼出来。从前有学生来问我某字之义,我正答一中文译语,而尚未讲下去,他已满足走开了,这种学生,英文一世也念不好。譬如某人的演讲冗长无味,英文叫做tedious ,学生来问,我说tedious是“讨厌”,学生满足回去,启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做出论文,说在电影院看见前排一对男女卿卿我我的蜜语,甚觉讨厌,就写了一句I felt very tedious.这种人读书不精,永无好成绩,犹如不通的熟师,一世考不得功名。因为我们细把tedious 的用法咀嚼玩味一会,知道(一)冗长无味之演说书籍科目功课叫做tedious,(二)刺刺不休的人也可说是tedious,(三)事情麻也叫做tedious

然麻烦固然讨厌,而讨厌未必麻烦。那位学生却说真光电影院的一对男女切切私语甚觉“麻烦”,自然是不通。那位学生若肯让我讲下去,举以上的例说明其用法,就不至于做出这种不通的句子。而且讨人厌的人可以说是tedious,自己觉某事讨厌的人,在英文却不能讲I felt very tedious。讨人厌之事叫做boring(主动的),而觉得讨厌的人,只好说bored(被动的),如此分别清楚,精细玩味,才不会做出似通不通的文章。凡遇一字,必澈底明白其用法及精义,然后可以放弃。这种的咀嚼法子,用功虽苦,乐处也不少,而收获必大,因为他玩味过的字,都易记得,而能使用适当。其实中文西文读书方法相同,读中文的人,若不能精细玩味“孱弱”、“萎弱”、“懦弱”的不同,用字必然不当。从前北大考新生的卷子,我就看见“夫以中国广大之历史,据磊落之神州,民种富强,土地肥壮,而至今日昌盛不如列强者何也”这样的妙文。这种人在概是没有办法的。

15.泛览
精读之外,必要博览,上段已经说明。大概英语在初中时代,务必专用精读工夫。到了高中,务必多看多读。不但读得精,也要读得快,读得多。泛览快读时,自然不能字字咀嚼,但是其中偶有好字佳句,也须随时体会默诵。精读的根基打得好,习惯已成,多看多读是有益无害的。个人的经验,在此时期,凡遇新字仍不能轻轻放过,还是仔细认定其精义用法,如此用了两年泛览的苦工,差不多读书能力已经养成,写作也就够用了。

语法

16.文法家与反文法家
关于文法一层,通常英文学生及教员最乏确切的了解。一班的人深信文法,自己对文法的确用过苦工,到了做教员的时候,自然也有他得意之时,仿佛苦媳妇升为婆婆,必定叫学生用这种苦工才算快意。而且问题愈难,愈感觉兴味,略如算学教师一样。又有一班人明明看见学习文法规则的无补实际,发为偏激之论,谓只须多读多讲,文法可以不学。这一派的人的毛病在于放肆,读书不求甚解。若以两个极端比较,按成效讲,还是后者容易得实益。但是反对荒谬的文法学习法可以,反对文法自身的研究却也一样的说不过去。背诵表格,强记规则,固然不能使人写出好的英文,但是正当的学习文法,决是有利无损的,能增加学生使用英文的能力。因为文法并不只是一些空洞的法规,叫人背诵。真正的文法的研究,是对于英文作精密的观察与有系统的练习,自然精密的观察比懵懂没有观察好,而有系统的练习比没有系统好。

17.主张文法的理由
这话可分做两层讲。第一,系统的研究。多看书不念文法者成绩所以好,因为多阅读的人自然而会吸收英文句法。其强处在于学者只看见实例。而这种实例都是在有意义的真正的英文中见到,学来省力而不易错,不像一种旧式文法中的例句,向壁虚构,都是似是而非,似可能而实不可能的句子。(例如某种文法课本中甲说“这是你的马吗”?乙答“不,这是我的洋伞”,因为编者要练习this is,that is not,又要用本课的“马”字与“洋伞”字。其实哪里有人会把洋伞看做马的?又有课本叫学生说I was born yesterday,I am born today,I shall be born tomorrow,末了一句当然然是事实上所无的话。)但是自然阅读虽是很好,却是无系统的。譬如单看书不念文法的人看见help me do it ,聪明一点的便注意到有一个to 字省去,但是他要再看到同样的例,至少须经过相当的时间,或是再读下去几十页,才能遇到。假如有好的文法,把这种句子做系统的研究,学者同时不但看见一句help me do it ,并且可看见help me pay it, help them collect the money, help you overcome the difficulty.许多同样构造的例,自然学得更快,更清楚,更有把握。第二,系统的练习。比如以上的例,有这许多同样的例句可以念,便可养成习惯,以后说来脱口而出,毫不踌躇。若没有这种系统的练习,习惯的养成恨慢,甚至也许全养不成,如许多读化学工程的留学生用起英文来常不敢自信。所以这样讲法,文法是不应该反对的。

18反对文法的理由
通常文法固然有被人反对的理由。第一,通常文法太不实用。譬如有的文法告诉人家“代名词通共三十二个”,教师“像煞有介事”的教,学生也“像煞有介事”的学,其实这种文法知识一点用处都没有。又如纳氏的文法说形容词有六种,什么demonstrative, descriptive, proper, quantitative, numeral, distributive, 试问六种便如何,五种便如何?教员考试时问形容词有几种,学生答“六种”,自以为懂得形容词的文法。其实纳氏说有六种,Mother Tongue 偏说只有三种,你又怎么样?而且知道某字是quantitative adj.,某字是numeral adjl, 一点没有实用。所以纳氏一派的文法早就该“扔入茅厕里”,不应来空费学生有用的精神与宝贵的光阴。第二,太重繁杂的规则。有名的语言学家Sapir说过,“文法规则没有一条没有漏洞的。”譬如说“无动词不能成句”一条总算文法中最基本的原则,然有学生看见学监来了,嚷出“学监!”何尝不是很好的句子?到底语言是活用的东西,不能受几个冬烘学者造出来的规则所束缚。学者强记规则,又强记规则之例外,自以为英文“通”了,其实差实际远甚,结果所得不偿所失,用工大而收效小。譬如有人好好的说the boat sails next Monday ,被文法专家改为will sail(future tense),这才是冤孽罪过。

19.什么叫做文法
我们若明了文法之真义,就不会反对文法。依我的意见,文法的研究只是对于词形体用法之变换作精密的有系统的观察。凡人读书必精,头脑要清,系统要明,分辨要细。惟基精,才不会似是而非,含糊了事。譬如中文不精用心不细的人,常要写别字,或是偏旁写错,这种糊涂了事的读法,无论中文西文,都要弄出笑话,叫人看不起。读英文的人自然应时时留心所读文字的用法及形体之变易。不可把文法看为一事,读本看为事。这是学习文法的正当态度。请再分别讨论于下。

20学习文法之正轨 可分三项:
1)精细的观察

比如上面的例,看见help me do it 一句就得细心注意help 之后动词之前可不用to ,而如cause him to sell the house 便有to 字。这样细心读法,文法必好,不然虽念透几本文法也是无用。所以提倡观察,就是表示不信任规则。规则是笼统的,而文字的用法却是各有个性的。若单凭空洞的规则,而不处处留心各字之用法,常要上文法规则的当。(以上sail之用法便是一例。因为此字虽指未来,也可以用时之方式,这种地方,哪有规则可以限制?)再举一平常的例,有许多学生常讲at every time I go to see him,he is absent,这是有文法而无观察的结果。at this time ,at that time 是很好的prepositional phrase,所以学生只敢用at every time 而不敢把at 字删去,结果读起来很不顺口。因为every这字常是这样用法:我们常说I will see him on Monday ,I see him every Monday 却不常说I see him on every Monday。(这末一句叫做grammatically right, but idiomatically wrong 文法上对,但习惯上错,像这种地方规则是讲不到,而根本不能讲到的。所以新的文法专重这种成语或词字之分别用法,而不多立规则以惑视听。好的文法应该就这种地方分别指导,才能亲切而有意味。旧式文法只讲singular, plural,而如以上half, any之用法,任凭读者自己去揣摩,临到用half , any 时,不知用is 好还是用are 好。

2)系统研究

以上所说精密的观察,注重各字各成语的个性,这种的观察学者凡阅读时自应留神。但观察必有系统,所以有学文法专书的必要。文法专书的所谓系统含义有二义:A)系统的练习,集多少构造相同的句于一处,使读者格外易明其用法,如上所引help 字用法之例,同时与help字用法的字可以合并研究。如make,have,let,bid,see,hear这些字后面的动词也与help 相同,可省去to字(make him come, have him do it, hear him say,etc.),这样一比较,可看见有些应省去to,有些不可省去,有些可省可不省(如help, bid)就更加系统分明,这是文法专书的用处。B)系统的观念,可为将来阅读时自由观察的基础,因为若读者心中不明文法自身系统,也就不会作有系统的观察。拿名词而论,学生必先由文法书中学得具体与抽象观念的分别,知道具体名词复数可加S,而抽象名词复数通常不加,后来阅读时遇见leave word for him一句,看见word不加S(又非单数,因不言a word)就明白这word字在此地用法是指抽象意义等于message即“留言”。但若不先有这系统观念,也就莫明其所以不加S之故。又如go to bed, go to hospital, in a school, after church, have supper with me皆不用a (a bed)也不加S(beds ),也就可以明白是因为这些bed, hospital, school, church, supper 字皆指半抽象动作(上床,就医,上学,做礼拜)非指具体物名(床,医院,校舍,礼堂)。所以观察有文法的系统观念为基础。又拿动词而论,关于时间,必先有“霎时”与“时期”(point of time , period of time )观念,然后对于since 的用法能够明了。如he hasn’t been feeling well at all ,since his mother died 这母亲之“死”是霎时之事,所以用died,而从母亲死去之后至今是“长期”的时间,故用hasn’t been feeling。若说he felt very bad since his mother was dead.便不合文法,因为凡言“从某时起”此时必是“霎时”,而was dead(形容词)却是形容长期的,所以不通。文法专书的用处就是教人明白这些根本观念的区别,知道这些区别再去阅读观察,才易得益。要学英国话,应先明英国人的意象。意象的系统有的与中国同的,有的与中国异的,有的为中国语所无的,都得一一指出,这才是好的文法,才是学习文法的正轨。旧式文法对于这些系统观念大都略而不详,实未尽文法书的职务。

3)养成习惯

通常文法教学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文法看做一种纯属被动的分析的工作,不把他看做主动的创造的练习。旧式文法是假定先有某句,再来做分析这句子的工夫。假如分析得通,各字的功用及文法关系明白,就算懂得这句的文法。这种对于句法的理解自然也很重要,但用这方法,必不能增加学生造句作文的能力。理解的工作是被动的,创作造句是主动的。假使我们承认文法的目的应该教学生不但能理解并且能应用文法构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办法是错误的。事上大家知道文法念得很透的人,自己不一定能写很好的英文。理论固然很深,应用起来却毫无把握。譬如常看学生造出文法很对但极不通的句子。如Hehad been sick before yesterday noon,英国人决没有这样说法;又如Reading in the roon ,I was sitting in the armchair ,这个participial pharse 构造不错,但读起来极不自然。学生都明白第上部叫做participial pharse,但是实在不能合用participial pharse。要矫正这个错误,须注重养成习惯,而比较减少分析的研究。譬如讲participial pharse就得多举这种句子的用法,多练习这种句子的使用,如knowing that , fearing that ,seeing that, thinking that ,regarding ,considering 等字起头的子句,连这子句的位置在前在后都一齐学好。大概注重理解方法,偏重重僻奇怪的用法,犹如数学练习,越难越觉得有趣,而注重养成习惯的方法,偏重常用的句子,且对于常用的句子也主张重叠反复的练习,如以上所引knowing that , fearing that一类句子,可以三次四次至十数次重叠练习,同一句子,也要口诵多次,到能顺口说出,习惯养成,才算把这participial phrase交代清楚。这种的方法,习一种句法便能应用一种,很容易见效。

再举一条例,譬如英文he came , he comes . did he come ? does he come ?he did not come .he does not come.若注重分析,一看便了然,非常简单,但要学生能随时随地说出不误却不很容易。在这种地方只好重叠朗诵,多多练习,到能自然应用,才可放过。

21.新旧文法之不同
因为旧式文法普遍不得学者的同情,又因为文法自身不能废弃,所以文法的教习正在改良时期。大概这新的文法书与旧的不同有许多点。1)旧式文法是百科全书式的,专在分类界说上用功夫,新的文法比较实在,取其有用有意义的部分而加以亲切精细的研究,不作空洞的分类工作。譬如止式a,the 分为definite与indefinite article二类,定此二类之界说,便算完事,而对于此二字极复杂的用法,付之缺如,新的文法并不注重这个分类名称(因为不过是名称而已,除作百科分类外毫无用处),面对于此二字之用法,反复讨论,不厌其详。2)旧式文法以体裁为主(如字尾变易等),新的文法以意象为主,不仅限于体裁的变易。3)旧式文法注重表现之分析,新的文法注重表现的能力。4)旧式文法好立规则,新的文法对于规则表示不信任,而易以详细的讨论。换一句话说,旧式文法好作概括之词,新式文法却于逐条另作精细的研究。5)旧式文法重文字之夫肤廓体式,不问用此体式者之心理:新的文法必先求得各种文法变易的说者心理,认为文法变易只是表现心理意象之一种工具。(详见《旧文法之推翻与新文法之建造》)

22.规则界说图案
旧式文法最特色的东西就是规则、界说与图案。这三项的价值各个不同,须分别估定。

1)规则:文法规则原有用处,犹学校定了章程,国家定了法律,使人有所秉承遵守。但章程太多,就没有道德行为,法规太繁,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文法之有规则,特为学者之指导而已,若以规则界说变为文法之主体,学生读文法犹如流氓诵刑律,处处只怕误触法网,造一句必问其subject 如何,predicate如何,用一代名必考量其person ,number 。这样念英文,学造句,未免太苦了。凡规则有一正当用处,这用处就是解决学生心中所感觉的难题。善为人师的人必先领导学生便叫做“法则”。这样的教法,每条规则都是有意义的,都会受学生的欢迎。若是先没有预备,叫学生把一条一条的规则念下去,而心中并未感觉疑问,必不能真明规则之意义。

2)界说:规则还有点用处,界说便居于更次要之地位。大半的界说都是因规则而来的;因为要定规则,所以要分门别类,因为要分门别类,所以不能不用专门名辞,因为不专门名辞,所以不能不定各名辞之定义。所以专门名词越繁,界说也越多。实际上许多专门腊丁名词可以裁汰。文法中最重要的界说及专门名辞不过一二个,其余的都是文法家装做门面的东西,白白的浪费学生的光阴。而结果使学生视文法为畏途。

3)图案:图案是很好的教授分析的方法,因为学生学习图案时不得不字字顶真,字字交代清楚,不得含糊过去。字句的分析为文法中应研究之一部,而学分析时最好方法莫如用图案练习。

23.作文
作文并不是与读本文法可截然分开的科目。也许教授时可分定作文特别的时间,但是作文的基础是在研究英文全部的工作。犹如韩愈学做三代古文,非圣贤之书不敢诵,非圣贤之道不敢言,如此昼夜思维,几十年寝馈其中,然后执笔挥毫,无所不合于三代文风。所谓“文以载道”,实在就是说文是思想自然的表现,“非圣贤之书不敢诵”就是竭力吸收经书中的语法。现代人要学外国语一样的须用这种决心,下这种苦工。朝夕诵读,然后写出来会与外国人相同。中国有几位英文法文写得很好的人,其所以好,因为不懂中文,所以写作时,无从受中国语法中国思想的影响,自然很合外国语的文体。通常学生自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但是其作文之好坏仍在于阅读会话其余预备的工夫。倘是平时不用工,临时找字典查文法一字一字的填上,结果必写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

24.会话
会话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有相当练习机会。大概半年的专工实地练习,都可以成功。因为我们日常会话所应用的句极有限,日常需要的名词、口头话套总是说了又说,颠来倒去还是那些辞句。所以我们以为俄文最难学,但是一个在哈尔滨做过外国裁缝不学无术的中国人却会讲得十分流利,这就可以证明会话决不很难。通常学生不会讲外国语,就是因为缺少实地练习而已,并无他故。

语音

25.语音学之用处
近来大家注意语音学,但是语音学自是一事,语音学之应用于英文教学又是一事。英文教员应该多少懂得语音学的概要,但是语间学的许多东西却不是普通学生所必须知道的。比如讲,发音机关之位置,舌头舌上之高低,国际音标的读法,这些都是许多人所注意的。但是这些发音学理,教员自应知道,而普通要求英文正音的人,却不必完全知道。换一句话,如果目的专在正音,学生不一定要知道这些,因为譬如讲舌头的高低,学生知道00音舌的形状,不一定便会发出正确的音。但是教员却不得知道发音学理,不如此1)使不能辨音的正误,也不能指出误处,2)不能用适当方法矫正不正确的读音,3)根本不明英文辞字的读法,4)连读音的标准都会弄错。因此我们也可推知发音学对于英文教学的用处,1)使教员能辨出音之正误及误处之所在,2)使教员能以适当方法矫正音误,3)使教员确知每字之读音,4)使教员明白到底什么是标准读法。

26学习读音的方法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耳闻口讲,竭力摹仿,所谓look and say method,教员指出某字自己读出,教学生跟着读。假如读不对,教员便应当负分辨矫正的责任。若单对学生讲太多音理,很少有成效的。因为发间与文法相同,重在养成习惯,不重在分析学理。教员要紧在于自己发音发得正,辨音辨得精,学生自然容易明白,譬如学生把have读做 hive ,教员自然可以告诉他们 是单纯的短音,i是ah+i合成的双音,但是最要紧的就是1)教员听得出这错误之所在,2)能自己发正确的音给学生听。发间有错误,必重叠反复练习,到习惯养成为止,这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时时得正当的指导。犹如对学生讲“张猛龙碑”的字是怎样挺拔,而不是给他亲眼看见,学生终不能明了所言为何物。简单一句讲,学读音必亲耳听见,必直接。在没有人指导之时,唯一的方法是用留声机片,不过普通留声机片教元音,声调,快慢都很好,而教辅音却十分不清楚。

27.各音符读法
在没有教员指导及留声机片之时,惟一的方法,是用中文相当的音素比较。但是读者应知道这比较方法是很危险的,有的音中文英文正同,有的音中文英文仅相近而已,有的音英文所有中文所无,最多做一种比拟而已。现就可能范围,讲明各音符的音读。

 

读书指南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首先赞一下中华书局的“跟大师学国学”,这个专辑的书读过几本,本本皆乃精品。今读梁启超之《读书指南》如雷灌顶,印象深刻。梁启超可谓国学大师,仅此书罗列之书目录,读一遍也要一个早上,难以想象梁公可以博阅其书,并能评判一二。套用电影中的话,我们一直在后面追赶,但永远只能望其项背。

当今社会可谓物欲横流,人们不再在乎个人的品行、涵养、道德、修养、学识,人们更加在乎的是物质的占有和享用。这样的潮流我想在短时间难以变更,所以如今所谓的国学也被各位企业领导奉为管理学的精华,用落俗的官商处世哲学曲解国学之意义。真正修行、研读、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外在怎么变,我依然深信有些人内心一直是沉静的,就如同此书,几千年的文字躺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欣赏。

梁公以先人之见,为我们读书的道路披荆斩棘,少走些弯路当然好,然后读书的路还得自己走,心得还得自己去感悟。别人的总归只是浮云,你需要了解,但无须照搬。读了此书,我给自己下了一个目标,明年研究一本古籍,在梁公开出的书目中挑选一本,认真研读,不求甚解,但求讽诵。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接着摘抄了一些短语,希望对各位有用,也权且当成记录。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读史方舆纪要》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域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

《诗经》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举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诗传疏》最善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涉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猎,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趣味,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世说新语》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徐霞客游记》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洪北江集》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宋元戏曲史》二书论戏剧,极好。

《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既已如此,则不必贪多务广,果能切实受持一两语,便可以终身受用。至某一两语最合我受用,则全在各人之自行领会,非别人所能参预,则已非自得矣。要之,学者苟能将《论语》反覆熟读若干次,则必能睾然有见于孔子之全人格,以作自己祈向之准鹄;而其间亦必有若干语句,恰与自己个性相针对,读之别有会心,可以作终身受持之用也。《论语》文并不繁,熟读并不费力,吾神望青年勿蔑弃此家宝也。

《孟子》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来独往,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易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钞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要而论之,《大学》、《中庸》不失为儒门两篇名著,读之甚有益于修养,且既已人人诵习垂千年,形成国民常识一部分,故今之学者,亦不可以不一读。但不必尊仰太过,反失其相当之位置耳。

为修养应用起见,读《荀子》最能唤起吾辈之自治力,常检束自己,不至松弛坠落;又资质稍弩下之人,读之得“人定胜天”的信仰,能增加其勇气;又其理论之剖析刻入处,读之能令思虑缜密遇事能段。

《史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盖孔氏之学,在此期间始确立,亦在此期间而渐失其真,其蜕变之迹与其几,读此两《戴记》八十余篇最能明了也。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故其书于文学价值外尚有一重要价值焉,曰可以为古代史料或史料尺度。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吾愿学者循吾说而广之,讽诵餍饫既久,必能相说以解也。

 

还有一些梁公谈学问谈读书的心得。

《治国学杂话》

临了,我还想和青年们说几句话。—诸君对于中国旧书,不可因“无用”或“难读”这两个观念,便废止不读。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述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至于难读、易读的问题吧,不错,未经整理之书,确是难读,读起来没有兴味或不得要领,像是枉费我们的时光。但是,从别方面看,读这类书,要自己用刻苦工夫,披荆斩棘,寻出一条路来,因此可以磨练自己的读书能力,比专吃现成饭的得益较多。所以我希望好学的青年们最好找一两部自己认为难读的书,偏要拼命一读,而且应用最新的方法去读他。通读之后,所得益处,在本书以内的不算,在本书以外的还多着哩。

古者以诗为教育主要之工具,其目的在使一般人养成美感,有玩赏文学的能力,则人格不期而自进于高明。

还有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出自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孩子你慢慢来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第一次看到龙应台以这样细腻的文字来描写她的生活与孩子,字里行间透露着为人母的欣喜与快乐。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为人父母的朋友都看一看的书,去体察你身边没有发现的美,也学学龙应台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懂得写作的人是幸福的,她总能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描绘的细致入微,总能将我们匆匆而过的事情记录的生动有趣。我们总能跟着她的笔调、她的词语幸福的与她一起快乐、悲伤、沮丧。

再谈几个有关龙应台教育孩子的事情吧:

  • 很小的时候就要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让他认识植物、动物等等
  • 在小时候讲故事给孩子听,但尽量避免暴力的童话故事
  • 在西方家庭中,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
  • 小孩子上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的玩,而不是上所谓的课。
  • 对小朋友问的关于两性的问题要如实回答,而不是欺骗什么从哪里捡来的。
  • 犯错要惩罚,以不看电视、劳动这样的方法来惩罚。
  • 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周有光百年口述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记得应该是某个微博上写了周有光孙女的事情,才了解到周有光的人,一看还是沈从文的连襟且似乎看上去是个有趣之人,便借此书来一阅。口述,所以就如同谈话一样简单易懂,短句、简单句、偶尔发自肺腑的感概,就像一个老人家在你身旁和你聊聊他的故事。我是睡前读的,偶尔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果这段时间睡眠不足。

周有光也是一个出自官宦之家,在民国可以说江浙一代已经相当发达与成熟,无论商业、教育等等方面。谈到教育,此书中谈到许多有关学习和教育之法,作为一个过来人周有光的见底还是相当独到的。周有光是从小都是双语教学,大学也是一家教会开的,所以可谓是深受中西文化的浸染。后来本欲学习经济以治国,可惜遇到中共执政,文革来袭,最后被调到研究现代语言的创造去了。周有光总说这挺好,字里行间还是看得出他的不甘心。至少荒废了10年的研究生涯。

下面是周有光关于教育的摘抄

圣约翰大学重视基础的教育,我读基础的文学、世界史,这很有用处。我讲的中学是中国人办的,可是中学的世界史是英文的,世界地理、化学、物理是英文的。我们能够用英文,基础培养今天办不到,今天的中学生、小学生许多时间浪费到莫名其妙的课程上面,应当学的东西学不到,人又苦得要命。学生累得要死,搞得父母也累,睡觉都没有时间,结果学问学不好。我们的教学没有上轨道。

英文很容易学好,你重视它就会好的。我们的英文教师都是教会学校毕业的,我们中学能用英文演讲比赛,英文不过关不能毕业。实际上是中文、英文、数学三门课放了工夫,旁的都不放工夫,许多课不用考的。那时候比较轻松而学得好,今天把学生的时间都浪费掉。还有一个关键,那时候中学都是住读的,没有走读生的,一走读,走来走去,把精力都走光了。今天的学生到大学再度英文,那大学的课程怎么能读呢?大学是要用英文了,不是学英文了。现在的青年苦得要命,这个办法不对,我们的教育要彻底地改变。

我认为,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的。兴趣是一种推动力,一个人不会对任何东西不感兴趣,譬如小孩子要吃奶,就是他的兴趣,玩是他的兴趣,这种推动力很强。兴趣有时候是盲目的,有时候是有目的的,兴趣用上去以后,就会对工作的意义更了解,这样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留学有两点好处:日语要学得好,在日本很快就学好,在中国就慢,英语更是这样子。还有,外国整个学术环境跟中国不一样,真正读书要靠自己,留学不留学一样,在中国也可以学得好的。读书实际是自己读,老师不会来管你,只是指点一下子。

小孩没有同去,我主张中国青年要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到美国去留学,否则中国文化水平不够,单是外国文化就不好。

文化需要有优越的生活来培养。太穷了,文化就困难。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讨厌文化人的,现在,这种看法改变过来了。一般来讲,在外国,文化人都属于中产阶级。生活要有一定的条件,我最近看到资料,发展中产阶级,日本搞得最好,日本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级,比例比美国高。

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是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够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就能成才,否则就不能成才。

周有光现还健在,1906年出生。人们总是会好奇他的长寿秘诀。我总结了一下,三点,心态要好、吃要有所节制、生活规律。当然我觉得很多方面和遗传也有关。

我想健康最重要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是重要的。健康有物质一方面,有精神一方面。物质方面我们要求不高。不要生气,都是小事情,吃亏就吃亏。

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我的生活有规律,不乱吃东西。以前我在上海有一个顾问医生,他告诉我: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乱吃东西不利于健康,宴会上很多东西吃了就应该吐掉。

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周有光还谈到政治,谈到美国人的效率,谈到她与张允和的婚姻,有摘抄下来的就数言

人家问:”为什么美国人比别的国家富?”一天的工作要相当于好几个外国人,财富是这样来的。我到美国才知道,日本有一个调查团,调查美国人的办公效率,调差了好几个月,写成一个报告,结论说:一个美国人可以抵十五个日本人。真是不一样,那时候电话当然还没有今天好,我才知道用电话的方法跟中国人不一样,在中国根本不重视效率,中国人办公的方法远不如他们。我训练到这个习惯:做事情一定要讲效率

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地理条件跟社会问题有密切联系。外国的新思想、新生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

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我喜欢喝咖啡,她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我们的理论是,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一直到苏联瓦解以后,才看到更多外国的东西,才明白:毛泽东是一步一步跟苏联学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一个新因素是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反斯大林,这件事情给毛泽东刺激很大,他害怕他死了,人家就反对他,他要把反对他的人—“睡在身边的走资派”先打倒。现在看起来,“文化大革命”首先是要打倒走资派,建立另外一个权力中心,没有建立起来,王洪文当然不行,的确跟他自己讲的一样。他死之前,已经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了,他变成完全孤独了。

总的来说,此书还是值得茶余饭后翻阅一番,总会有点收获的。

《浪花集》      张兆和
《合肥四姊妹》  金安平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百岁新稿》      周有光
《见闻随笔》      周有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图像中国建筑史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一直喜欢建筑,每每看到古建筑总是觉得美。我想这种美应该是由于距离的感觉。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而这种经历过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而保存下来的建筑就如同那时候的人在讲着他们的故事,过他们的生活。这种美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来的。我一直在想,它虽然美,但又无法说出哪里美,怎么欣赏它们,我觉得这是我学建筑看此书的目的。了解知识、增长视野,仅此而已。

此书也是历经波折才出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部分文字和图片是在抗战时梁公在四川李庄写的,本来想托他美国的好友费慰梅在美国出版,偶来图稿几经周折终于不知所踪。直到费慰梅80年代来到中国才知当时之事,后来她辗转找到图稿终于在1984年出版于美国(至今amazon还可以买到),国内在1991来由梁公其子从诫翻译出版。而今市面上能看到的大部分是三联书店所印的双语版。我是看三联版的,吹毛求疵的说此书设计得不好。梁公书中的手稿都是艺术佳作,但版面太小,纸张不够精细,致使这些佳作观赏性不高,有些甚至连上面的注字都小得辨认不清。如果想要收藏的可以考虑看看其他版本,有91年大陆版,84年海外版,香港还有个港版,我都无见过,不知优劣,如有人知可否介绍一二。

再谈谈此书的一些不足,从诫原文:书中各章不仅详略不够平衡,而且如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等等都未能述及。全文基本上提到的都是木构建筑,最后用少量篇幅提到砖石建筑。由于这边书其实是给老外介绍中国建筑的,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所以详略不均结构不平衡也无可厚非。感兴趣的可以再看看给国人看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不像欧洲的建筑,其大部分由木构为主体,我认为欣赏它的美有很大部分主要是欣赏木构的搭建、曲面屋顶以及斗栱。木构搭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几根柱子,几根梁,而柱子与梁之间衔接的构件就叫做斗栱(不知道有没有表述错误)。听说斗栱有各种样式,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木构塔,整个建筑共有不同组合形式的斗栱56种。相深入了解的可以参考参考。当然建筑还有其间的壁画、雕塑、藻井、布局等等。我也只是班门弄斧,好多术语还是一知半解的,特别是很多名词没办法和实物对上钩,毕竟书本的东西太过于平面,印象不太深刻。

木构架由柱和梁组成。梁有几层,其长度由上而下逐层递减。平槫(tuán)(檩lin条),即支撑椽的水平构件,被置于层层收缩的构架的肩部。椽都比较短,其长度只有槫与槫之间距。工匠可通过对构架高度与跨度的调整,按其所需而造出各种大小及不同弧度的屋顶。屋顶的下凹曲面可使半筒形屋瓦严密接合,从而防止雨水渗漏。

一组斗栱(宋代称为朵,清代称为攒)是由若干斗(方木)和栱(横材)组合而成的。其功能是将上面的水平构件的重量传递到下面的垂直构件上去。斗拱可置于柱头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根据其位置它们分别被称为“柱头铺作”、“柱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组成斗栱的构件又分为斗、栱和昂三大类。根据位置和功能的差异,共有四种斗和五种栱。然而从结构方面说,最重要的还是栌斗(即主要的斗)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向前后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有时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与地平约成30度交角,称为昂。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槫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撑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砖石或被用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地方,如城墙、围墙、桥涵、城门、陵墓等等,或被用于次要的地方,如木构房屋的非承重墙、窗台以下的槛墙,等等。所以,砖石结构在中国建筑中与在欧洲建筑中的地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梁公将中国木构建筑分为了三个时期,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至时期。唐前的木构建筑已经找不到了,唐前的建筑我们只能靠着一些壁画和出土的雕塑来想象,梁公认为唐朝建筑壮实挺拔,而到宋朝建筑更加优美精细,到了明清建筑开始走向标准化而装饰化。在宋代,斗栱一般是柱高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到了明代,突然缩小到五分之一了。我身处南蛮,大部分是明清的建筑居多,唐宋的建筑看得少,从书中看到那样美丽的斗栱才知道这才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有空得去看看唐宋的木构建筑。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期;“发育”于汉代(约在公元开始的时候);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7-8世纪);臻于完善醇和于宋代(11-12世纪);然后于明初中叶(15世纪)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象。
豪劲时期包括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即自唐宣宗大中至宋仁宗天圣末年。其特征是比例和结构的壮硕坚实。这是繁荣的唐代必然的特色。而我们所提到的这一时期仅是它们一个光辉的尾声而已。
醇和时期自11世纪中叶到14世纪末,即自宋英宗治平,中经元代,至明太祖洪武末。其特点是比较优雅、细节精美。
羁直时期系自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即自明成祖(永乐)年间夺取其侄帝位,由南京迁都北京,一直延续到清王朝被中华民国推翻;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建筑普遍趋向僵硬;由于所有水平构件尺寸过大而使建筑比例变得笨拙;以及斗拱(相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尺寸缩小,因而补间铺作攒数增加,结果竟失去其原来的结构功能而蜕化为纯粹的装饰品了。

谈到砖石塔的演变,梁公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古拙时期,即方形塔时期(约500-900年),繁丽时期,即八角形塔时期(约1000-1300年),杂变时期(约1280-1912年)

古拙时期其间经历北魏、北齐、隋、唐诸代。其显著特征,除少数例外,均为方形、空心单筒,即塔成筒状,内部不再用砖构分层分间(但可能有木质楼板、楼梯),如同一个封了顶的近代工厂的大烟囱。
繁丽时期塔的特征是:平面呈八角形,并开始用砖石在塔内砌出横向和竖向的间隔,形成回廊和固定的楼梯。这种间隔与过去的筒形结构相比,使塔的内观大异其趣。
杂变时期,其第一个变化是,随着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喇嘛教也开始流传,于是瓶状塔(即西藏化的印度窣堵坡)突然大为流行。这一时期的第二个创新,是成形于明代的金刚宝座塔。其特点是筑五塔于一座高台之上。明清两代还有大量惯例形式的塔,此时建塔已不纯系事佛,而常常是为了风水。

中国塔基本上是“下为重楼,上累金盘”,也就是这两大部分—中国的“重楼”与印度的窣堵坡(金盘)的巧妙结合塔也有很多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和窣堵坡。

密檐塔的特征是塔身很高,下面往往没有台基,上面有多层出檐。檐多为单数,一般不少于五层,也鲜有超过十三层的。各层檐总高度常为塔身的两倍。从结构或建筑的意义上说,这类塔的出檐一层紧挨一层,中间几乎没有空隙,所以我们称之为“密檐塔”
喇嘛塔,建于10世纪晚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半球形墓曾是喇嘛塔的先驱。其后,金代的一些墓塔也采用过这一形式;但直到元代,才正式成为雄伟建筑物的一种形制。此时,它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即在一个高台上筑一座瓶状建筑;台基一般为单层或双层须弥座,平面呈亞字形,台上有塔肚子和瓶颈状的“十三天”,再上则冠以宝盖。
金刚宝座塔,明代在筑塔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确立了金刚宝座塔这种塔型。其特征是五塔同筑于一个台基之上。这类塔最重要的一例是北京西郊大正觉寺,这座塔建于1473年。

最后梁公还谈到了桥、牌楼、陵墓和各种建筑类型,谈得不深。

总体上这还是一本想学建筑或者欣赏建筑的入门书籍,如果打分,我给打4.5分。下次<中国建筑史>见。

 

福州华严寺大殿建于五代钱弘俶十八年(964年)

1923年和1925年,德国人厄恩斯特.伯希曼出版了两卷中国各类类型建筑的照片集。1924年和1926年,瑞士一位艺术史专家喜龙仁发表了两篇研究北京的城墙、城门以及宫殿建筑的论文。

四川灌县竹索桥

中国所特有的牌楼,是用来使入口处壮观的一种建筑物,如同汉代的阙一样。作为标志性的独立大门,它可能受到过印度影响,而不仅是与著名的印度桑溪窣堵坡入口(建于公元前25年)偶然相似而已。

 

 

藏地白皮书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0

这是一本别人赠给我的书,两个年轻人在西藏相识、相爱,最后厮守终身。网络上搜索他们的讯息,他们正在环球旅行,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不知是否是我已渐渐老去,看着他们的故事,我似乎回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个青涩的我,那一幕幕相见,一通通电话,一条条短信。我总是要求着爱情的纯粹,但其实到头来不纯粹的是自己。

难道是朝九晚五的生活磨灭了我的棱角,没有太多的时间,没有太多的精力,相处仅仅只是吃饭看电影这样单调的剧情。而在读书时代,正值青春的时候,校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裕的空间与时间,让青春与激情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我想之所以校园的爱情美,不得而又纯粹是其的主要原因。

旅行的爱情我不敢承诺,如书中男女那样不顾一切去爱的人有几个?异地、家人的反对、经济条件的不同,一堆的事情会使爱情戛然而止。又要讽刺自己的不纯粹了,纯粹的人谁在乎这些,当爱来临之时,先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而我却唯唯诺诺,瞻前顾后的做一个斤斤计较的世俗男。也许我已理性得不适合谈恋爱了,我已开始在天平的两边添加筹码计量各个女主人公的重量了。我是不是过得太理性了?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我这样的人最适合的方法是在旅行中偶遇一女生,然后相恋相守。所以我是不是要尝试一下一个人的旅行?

请原谅我的歇斯底里,因为此书刺激到了我的神经,我向往而又羡慕他们的爱情,那样的不顾一切。

本来还想写一些较为实际而具有一点理性的分析其文中的细节,想想就权且将其作为一本爱情白皮书好了。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这是梁公第二任妻子林洙给梁公写的传。与之前的那本张清平写林徽因的集子来看,两书的不同就正如梁公与徽因的不同。徽因,充满着诗意,热情,感性,张清平描写的就如同小说一样浪漫。而梁公是一个踏实严谨的人,林洙给其写的传大部分是事件记录性工作,哪一年梁公出了什么书到哪里考察了什么建筑,当然有几段还是值得一提的,后文会说。

梁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很详细的介绍了梁公在日侵华前短暂时间内调查记录中国古建筑的事情。什么时间去了什么地方,考察了什么建筑,做了什么论述。我想对古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跟着梁公的行程走一走,或者将其列入旅行途中必经之处。提到古建筑,这里提出梁公的两本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可以借来一阅。《图像中国建筑史》大部分是梁公的建筑图纸,这本书原文是英文,是给外国人介绍中国建筑的。梁公的建筑画稿不仅精细严谨,从艺术上也不失是一幅幅佳作。《中国建筑史》也是梁公多年建筑研究后写成的文稿。此二书我皆尚未阅读,仅此一些道听途说。

梁思成、林徽因、老金

人们都说,老金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作为哲学家的他用理性的思想守护着这段爱情。记得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提到,林徽因去世好几年,有一天他大宴宾客,其他人都很差异,后来大家才知道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梁思成对三人的感情描述,我想基本上就只有林洙的这段了,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书信中常常提到老金,我想徽因的感情还是有的。老金的感情更不必说。

感情这玩意儿不是永远能保持100%的忠诚而无一点瑕疵的。对于精神的越轨和肉体的越轨我赞成后者。精神的越轨是在所难免的,感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且精神的越轨是不易被察觉的,除非你选择将精神的越轨升级到亲昵的动作,最后成为肉体的越轨。肉体的越轨是极容易被界定了,假如一个人肉体上以越轨,又如何证明精神上的纯洁,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好像扯远了,当徽因的先生是辛苦的,徽因思维的跳跃、思绪的万千。不过面对这段感情,徽因的处理我觉得是令人赞赏的,对于精神上的越轨她采取了坦白的方法,梁公也很开明,老金对于梁林的如此这般他也决心退出。最后三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遇到此事都要像徽因那样做。有些精神的越轨是短暂而无结果的,只需要当事人处理得当,并无需给对方带来太多无谓的烦恼。

我们住在总布胡同时,老金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在1932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时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儿不像妻子和丈夫在交谈,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谢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相信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常常去请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了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

文革之殇

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有如此的阴影。生于80年代的我躲过了那个年代的肆虐。但文革我想可能会影响至少一两代人的思想、价值观等等。我没做过研究,这里无从论述,但现今的很多社会问题,似乎像文革这个原子弹带来的辐射,几十年不散去。

我相信文革期间,梁公还是被人暗中保护的,一个强大的集权领导人,后面有个替他收拾残局的总理。人们也在庆幸徽因走得早,否则那样的岁月她定是熬不过的。

文革的事情,文中说得不多,当然梁公是受尽了折磨,但他那无邪的心又想着向党靠拢,真是可悲。

提起政治,想起梁公的父亲,梁启超。其早年投身政治,百日维新,提倡改良反对革命。后来段内阁下台后,也退出政治舞台潜心研究学术。梁启超的孩子各个都是出类拔萃,这和梁启超的教育是不无关系的。这里推荐大家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从《林徽因传》和此书中大概读了一些梁启超的家书,真是字字值千金。

概述

这样偏向记述性的传记读起来会稍显乏味,但是上文提到的几个要点对于我来说很有意义。这本书是了解梁思成很好的一本书籍,且书后梁公的年谱与著作一览表详实清楚,对扩展阅读做了不少帮助。

摘录:

《建筑师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1984
《国学源流》
《清式营造则例》
《营造法式注释》
《中国建筑参考图集》
《中国建筑史》
《营造学社汇刊》
《敦煌建筑》

《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独乐寺 蓟县
宝坻县 广济寺
大同   华严寺 善化寺
应县木塔
不要轻视聊天,古人说: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从聊天中可学到许多东西。过去金岳霖等人是我家的座上客。茶余饭后,他、林徽因和我三人常常海阔天空地神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思想,是平时不经意的。学术上的聊天可以扩大你的知识视野,养成一种较全面的文化气质,启发你学识上的思路。聊天和听课或听学术报告不同,常常是没有正式发表的思想精华在进行交流,三言两语,直接表达了十几年的真实体会。许多科学上的新发现,最初的思想渊源都是先从聊天中得到的启示,以后才逐渐酝酿出来的。英国剑桥七百年历史出了那么多大科学家,可能与他们保持非正规的聊天传统有一定联系,不同学科的人常在一起喝酒、喝咖啡,自由地交换看法、想法。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

《爱上老厦门》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那日闲来与好友晃荡在老厦门的街道中,那欧式的建筑,窗户边的雕花,骑楼的街道,像儿时的画面一点点的呈现在眼前。

我得承认,厦门的历史不算长,那次去江浙,随便一个被人遗弃的破旧的房子都标着明清,而厦门也是从明清才开始有所记载。正如作者所说,厦门的发展是这样慢慢来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厦门老城区选为屯兵习武的基地;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把厦门辟为商埠之一;台海军事对峙,把厦门变成了战争前线的“英雄城市”;中国改革开放,把厦门推到了试办“经济特区”的最前沿。近年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优美环境,使厦门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旧时厦门叫做Amoy,我也是在儿时的伤感的广播中听到的(貌似是彭军的横笛晚空),厦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最下面的一道“门”,所以大家都成为下门,厦门是直到近代才改名的,而Amoy就是闽南语下门的发音。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Amoy,那日在ebay搜寻amoy的东西,张张从厦门寄出去的明信片、邮票、照片。它就像是一片片历史躲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一同记录着厦门。

我算是一个怀旧的人,我也是一个热爱故乡的人。而此书的作者就一个人文拾荒者,他用他的笔调、资料、照片,找回旧时的厦门,找回旧时的吃食,找回旧时的童年。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城市化已经使所有城市那点点特性的东西正在消逝,宽大笔直的马路,两边是看不到天的高楼大厦,人们在当中为了生计为了消费奔波。所以,作者以此书来记载这些被人遗忘的过去。

作者分几部分介绍厦门:

寻找老厦门,记载老厦门的过去,来由,人文原点。

“路头的由来” , 路头意指码头,厦门从通商口岸放在起来,有十几个码头,有些换上新妆,有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穿越历史的马路,早期厦门很小,以几条路最为出名。“开元”、“厦禾”、“大同”、“思北”。。。

茶源与茶缘,厦门人爱喝茶,也爱话仙,这一节讲的是茶。我觉得厦门人的很多价值观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没有深刻研究不加赘述。

鹭岛美食汇集地,一个城市必然有它的自己的吃食,虾面、烧肉粽、面线糊、扁食、沙茶面、海蛎煎、芋包,作者会告诉你它们的历史,在哪能吃到最地道的。

深巷名宅,大部分的厦门古建筑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拥有欧式的风格,大部分是下南洋的华侨回乡修建的,作者罗列了几个,但偏少。

天一楼巷10号别墅
外清巷22号别墅
菜妈街2号别墅
故宫路68号别墅
土堆巷24号
丹霞宫59号别墅
大同路145-1 商勋别墅
暗迷巷6号  林驷安堂
双莲池街58号别墅  四季花园
古营路6号 老实番仔楼
道平路4号  鸦片楼

就如同我说的:它遗忘在老人的话仙里,镶嵌在欧式的建筑里,记载在斑驳不清的碑文里,描绘在一张张从AMOY寄出漂洋过海的明信片里。它一直都在那里,我要把它找回家。

古早的乡音,古早的厦门,古早的味道。

摘抄:

清末英人绘制  《厦门周边-1910》地图

2001年 厦门民政局 《厦门市地名志》

洪本部街35号 《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

洪本部街158号 《增修洪本部路头碑记》

清乾隆《鹭江志》1769年
清道光《厦门志》1839年
清同治《厦门旧城市图》1862-1874
《厦门工商业大观》 1932年
《厦门指南》  1931年

早年,厦门最出名的小吃大都集中在赖厝埕开元路和大同路这一带。因为这里有两家很出名的酒楼,一家叫“全福楼”,主营地道闽南菜。另一家叫“乐琼林”,主打汕头菜。在它们的周边有不少中、低档餐馆,可说是厦门近代“甜点”、“咸点”发源的根就在鹭江街道老市区。

赖厝埕 nua cu dnia

友生风味小吃店 第八市场入口处
莲欢海蛎煎小吃店   局口女人街附近的深巷里
原新南轩巷口海蛎煎  思明南路大陆商厦公交站对面的局口街横巷,径直走进去大约20米
包清香       开元路的古营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