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

xeon Post in 读万卷书,Tags:
0

可以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而因此我也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写这段话的时候已离读此书的间隔快有半年了,书中的细节与思绪已经有一点模糊不清了,所幸当时记下来了笔记与自己的一点点感想,不多也就权当记录,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如果打分,我愿意给满分。

和大部分旅行的书籍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在介绍某个景点,而是通过各位学者的文学或绘画作品来诠释有关旅行中哲学上的思考。我就凭着模糊的印象记述一下。

出发:

对旅行的期待就如同追求一个心仪的女生,人类总是会在心理上认为尚未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将旅行分为三个阶段,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我想前后两个阶段可以给你带来持续的幸福感,而中间的阶段幸福感来得猛烈但它不长久。所以旅行前的准备与盼望,时间越长带给你的幸福感就越加连绵不断。

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我们总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思想火花。空旷安静的候机大楼、不断变换风景的火车窗边、异国他乡喧嚣弥漫着酒精与性感的酒吧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思想与心灵不断升华的过程。

动机:

作者通过以福楼拜的东行探访小说来记叙一个异国情调的不同体验。当人已经习惯了周围的一切,思维变得麻木而僵化。在不一样的国家,探访一个你完全陌生和新鲜的地方,这样的幸福感其实是人类接触新鲜事物的快感。而反过来说,这样的环境也需要有人类好奇心的驱使。我曾经说一个人生活的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好奇心,他是否对所有未知的陌生的事物有愿意学习了解的冲动。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我从未听过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具备的不够完善,那么他对旅行的愉悦感会相对少一些。打个比方,我们去欧洲看文艺复兴的建筑,如果不具备一些有关建筑与历史的知识,我们只能感叹好美啊,好美啊。而如果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建筑是什么类型的,它为什么好看,怎么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怎样的时代更迭最后保存下来了。人的知识广度大了相对对生活的诠释就深了广了,人的趣味也就多了幸福了。

风景:

作者在此章节中批判了城市的水泥土的冰冷与残酷。而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才是我们心灵暂且得以休憩的地方。

我们或处于空虚、焦虑的思绪中,或在“动荡的世界”里、城市的交通阻塞中穿梭,但都能够借助旅行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如一片树林或湖畔的几朵水仙花,来缓解我们一些“怨恨和卑劣欲望”

乡村象征着自然,而大自然的广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释怀。自然界广阔的万物它们这样几亿年的经历,而我们一个个体只是一个这几亿年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与不值一提。旅行中的游历自然可以使我们放下我们的执着与偏见,自私与贪痴,因为我们其实就仅仅是沙漠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小沙

艺术:

作者拿出了梵高在普罗旺斯的作品,其实艺术只是现实的浓缩,就像记忆中的旅行,所以梵高的作品表现的就是他认为重要的深刻的。艺术的表现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表达,而是一种去丑存美的表现。当然,对于艺术,我也一知半解。

所以对于美的拥有同样需要你有一丝丝艺术的细胞,要有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假如同样去一个地方,善于写作的人,用他们的文字来表达它的美,善于绘画的人用他们的画笔来表现,善于摄影的人用他们的镜头来诠释。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观察,观察得仔细得到的东西就更多,而这就是对美的拥有的最高境界。

回归:

最后作者介绍了一种旅行的方法,叫卧室旅行。大概细节好像忘得差不多了,我想是不是就是凭借书籍去做一种类型心灵的旅行呢?

———————————————–

读书中之繁言絮语:

旅行会因为时间的久远,当中的繁言絮语就会随着距离的远去而远去。就如同艺术品一样,去除了一些与美无关的事物,最后呈现的即为艺术品。也非最真实的旅行,是艺术的旅行。同样,摄影也是如此。

书中很多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不是我所了解的,这也是读一本外国译作可以慢慢扩展对外国的视野,当然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译者。而此书的译者南治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书中一作者的旅行为线路,但又不拘泥于现实,往往各类艺术思想作品信手拈来,作者是一个博学而精通哲学的学者,而书中的文字散发着哲学的光辉。

旅行中常看到一些导游毫无表情的说些无趣的语句。我在想,何不请一些对某些事物有研究的人,无论是地理、历史、人物、植物等等有研究的,做一些专题的户外式的游览。当然需要收取一些费用用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可惜,在中国这样焦躁的社会中,人们似乎只懂得用到过的地方的多寡来衡量一次旅行的价值与意义,完全不理会究竟了解、懂得、收获了多少。

以下是书摘:

这本书认为,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得到乐趣。
——————————————————————
出发:
1.对旅行的期待
地点:伦敦汉默史密斯、巴巴多斯
向导:于斯曼
作品:《逆流》

如果要求一个讲故事的人給我们提供如此琐屑的细节,他必定很快懊恼不已。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就像是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一些重复、不着边际的强调和没有条理的情节惹我们厌烦。我们不难解释此种怪现状了,那就是在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有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我们很难回想起我们对未来近乎永恒的焦虑,因为当我们从一个地方旅行归来,最先从记忆中消失的便很可能是我们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对“将来”(即现在)是如何的焦虑,以及我们的思绪曾如何频繁地游离于旅行地之外。

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若我们想象眼前的美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而忽略这种逻辑,那我们就错了。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德埃桑迪斯用于斯曼的话表述自己的结论:“想象能使我们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远比其本身丰富多彩”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求。

—————————————————————————

2.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地点:高速公路加油站、机场、飞机、火车
向导:波德莱尔、霍珀
作品:《恶之花》《乡村和城市》画:《自动贩卖店》《加油站》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同轮船和飞机比较,坐在火车上,我们决不会担心窗外的风景可能会单调乏味;其速度适中,既不会太慢而让我们失去耐心,也不会太快而让我们无法辨认窗外的景观。

18世纪以来,人类的同情和了解不再源自于社群活动,而是来自于人们的漂泊经验。因此一种基本的疏离、沉默和孤独已成为人性和社群的载体,对抗者普通社会阶层的苛严僵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闲适——–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和城市》

—————————————————————————-
动机:
1.异国情调
地点:阿姆斯特丹
向导:福楼拜
作品:《愤怒与无助》《一个愚者的回忆录》《十一月》《成见字典》《》

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然而仅有差异,尚不足以引发快感,即便是有了快感,也不会长久。只有那些有助于我们自己国家自我完善的差异可引发长久的快感。我认为斯希普霍尔机场的指示牌具有异国情调,是因为它隐约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制作这个指示牌的,就在uitgang之外的国度,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比我自己的国家更投合我的性情与兴趣。这指示牌预示着我在这个国度里的快乐

我讨厌墓地周围那些有着平整花圃且群花绽开的小花园。那种对称的布局在我看来似乎是源自于某部拙劣小说中的描写。至于墓地,我还是喜欢那些破败、坍塌和荒芜的墓地,其四围荆棘丛生,杂草疯长,还有一只从附近原野跑来的牛在那里悠闲地啃着嫩草。毫无疑问,这肯定比看到穿着制服的警察要强。秩序是多么荒谬的东西!

“我常有一种冲动,想为我所遇上的人编故事,强烈的好奇心迫使我想知道她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我想知道她们的职业,她们的国籍,她们的姓名;我想知道她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她们生活中有何遗憾,她们的期求又是什么?我还想知道她们曾有过怎样的恋情,而现在她们的梦想又是指向何方……如果碰巧遇上的是一位女士(特别是年轻的女士),这种好奇心的驱动力就会变得尤为强烈。老实说,你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她赤裸时的样子,想听到她的倾心告白。你会想尽办法打听她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为什么她现在身处此地而非他方?你的眼光不停地在她身上游走,脑子里想象着自己同她坠入情网,认定她非常痴情。你想象她的卧室,还有许许多多和她相关的事情…..直至她下床时在卧室里穿的破拖鞋” —-福楼拜

———————————————————————————-

2.好奇心
地点:马德里
向导:洪堡
作品:《新大陆赤道地区之旅》

对于任何旅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为了丰富生命”而从旅行中获取知识意味着什么?
尼采提供了一些建议。他想象有这么一个人,对德国文化的现状和任何尝试改善它的办法皆感到沮丧。这个人到了意大利的一座城市,比如锡耶纳或佛罗伦萨,竟发现广为人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只不过肇因于几个意大利人之努力。他们凭着运气、毅力和恰当的赞助人,使整个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得以变更。这位德国旅客学会从他人的文化中寻找“曾经在过去充实‘人’的概念并使它更完善的东西”。尼采还说道:“历史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深深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尼采提供了第二种旅行方式的建议: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进行此类旅行的人“超越了个人短暂生命并感觉到自己是他寓所、种族和城市的灵魂”。他能够凝视着古老的建筑并体验到“一份快乐,即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并非完全偶然或任意的,而是过去的继承者和成果。因此,一个人的存在是合理的,且确有其存在的意义”

好奇心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扩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所引起,好奇的轴心就是几个没什么来由的大问题。我们小时候会问“为什么有善与恶?”“大自然如何运作?”“我为何是我这个个体?”如果环境和个人性情的发展得以配合,我们在成年的岁月中会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人们的好奇心会涵盖更广阔的天地,最后到达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的阶段。那些混沌的大问题便引出了更细微和深奥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关注生存在山坡上的苍蝇,或者16世纪宫殿中的一幅壁画。我们也开始关心一位早已不复存在的伊比利亚的外交政策,或者女人在30年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洪堡而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大自然会出现地域性的差异?”而站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公教堂前面的人,心中想到的问题则可能是:“为什么我们崇拜上帝?”这样天真的问题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好奇和进一步的质疑,例如:“为什么各处的教堂都不一样?”“教堂的主要建筑风格是什么?”“教堂的主要建筑师是谁?他们为何取得成功?”惟有经历好奇心的漫长演化,看到莎巴提尼设计的具新古典形式外观的大教堂,才会觉得欣喜,而不会陷入无聊、沮丧。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旅行因为表面的地理逻辑扭曲了我们的好奇心,这好比大学课程的指定教科书只看其厚度,而不问其主题一样。

——————————————————————–

风景:
1.乡村与城市
地点:英格兰湖区
向导:华兹华斯
作品:《序曲》

华兹华斯的立场: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诗人谴责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城市人毫无主见,只限于在街边或饭桌上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虽然他们生活舒适,却从未放弃追逐新鲜事物,即使他们什么都不缺、而幸福也根本与他们想要追逐的东西无关。另外,想在这样拥挤而焦躁的生活圈子里与他人建立真诚的情谊,要比在一个孤立的居住环境还要困难。对于自己在伦敦的生活,华兹华斯曾作如下描述:“我始终对一件事感到不解:人们如何可能与隔壁的邻居在同一处生活,却如陌生人般,全然不知彼此的姓名?”

华兹华斯写诗的目的之一是想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却常被人漠视的动物。我们经常只是用眼角余光瞥它们一眼,从未尝试去了解它们正在做什么或想要什么,它们的存在不过是一些模糊而又普普通通的影子,例如尖塔上的小鸟和在草丛中穿梭的动物。诗人请读者放下他们的成见,设想用动物的眼光看看这个世界,并辗转切换与人类和自然界的视角。为什么这样做会有趣、甚至有启发性呢?也许不快乐的泉源正来自我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

我们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每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便能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他称这些自然界的体验为“凝固的时间点”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
卓越超群、瑰伟壮丽
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阵
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
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
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常常,我在卧榻上躺着
内心空虚或忧虑。
突然,我的心灵之眼
……显现奇观,顿时充满欢愉
与那些水仙一同飞舞

我们或处于空虚、焦虑的思绪中,或在“动荡的世界”里、城市的交通阻塞中穿梭,但都能够借助旅行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如一片树林或湖畔的几朵水仙花,来缓解我们一些“怨恨和卑劣欲望”

——————————————————————-
2.壮阔
地点:西奈沙漠
向导:伯克、约伯
作品:《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

我的背包里有一把手电筒、一顶太阳帽和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就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不过这些景致不壮阔。“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力量,才能称为壮阔。壮阔之地具体表现了人类意志所不能左右的力量。

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屈服。

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因为书写得如此壮丽,我们在离开这些景点后不会有任何挫折之感,反倒为这些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感动,并在回忆中归返这些我们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庄严壮美的景象。我们的敬畏之心也可能演化为崇拜之情。

他从不是个坏人,为什么会遭遇不幸?在整部《旧约》中,这是上帝面临的最尖锐的一个问题。沙漠刮起了一阵旋风,而愤怒的上帝从中给予了约伯这样的回答:当上帝被问及为什么约伯没做坏事却遭受祸害时,他把约伯的注意力引向伟大的自然现象。不要因为事与愿违而感到惊讶,因为这个宇宙比你大得多。当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时不要惊讶,因为你根本不能彻底理解宇宙的逻辑。站在群山之前,你就知道自己有多么渺小。接受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也接受自己不了解的道理。这个世界对约伯而言可能缺乏逻辑性,但是这不表示世界缺乏逻辑。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人生去衡量一切,而应该通过壮阔的景致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示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宇宙的力量可以填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

——————————————————————————-

艺术:
1.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地点:普罗旺斯
向导:凡.高

尼采指出:现实主义画家“完全忠实于自然”—天大的谎言:自然怎么会被局限于一幅画中?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因此他只是画出了他喜欢的。

正如尼采所了解的,现实本身是无穷的,也永远无法全部被表现于艺术之中。在普罗旺斯的画家当中,凡.高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他选择自己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来表达。

他所关注现实中的那一部分,有的时候需要加以扭曲、省略或者更换颜色,方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但是依然使他感兴趣的是真实—“相似性”。他愿意牺牲一种幼稚的现实主义来成就一种更加深刻的现实主义,就像一个诗人,在描述一件事时虽然比不上一个记者来得真实,但是却可能揭示出在记者严谨的文字框架内无法找到的事件的真相。

即使我们所赞美的关于一个地方的图画不在眼前,我们也不必像帕斯卡尔暗示的那样,恢复我们对这个地方的漠然。欣赏的能力可以从艺术转向(现实)世界。我们会发现许多事物,最初画布上的图景让我们感到愉悦,而后我们在画作所描绘的那个地方喜欢上它们。就像看了凡.高画的柏树之后,我们更知道如何欣赏柏树。

只有那些世界的角落已经被艺术家们描画或描写之后,我们才会有兴趣去探索它们。

艺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身力量创造热情,也不可能是从凡人所缺乏的情感中产生,它只是推波助澜,诱发出更深刻的感受,使我们不至于因匆忙和随意而变得麻木。
——————————————————————–
2.对美的拥有
地点:英格兰湖区、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巴巴多斯、伦敦船坞区
向导:罗斯金
作品:《绘画的元素》《透视画法的元素》

在与美邂逅的那一刻,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一种握住它不放的渴望:将它占为己有,并使它成为自己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有一种迫切地表达的欲望:“我曾在这里,我看见了它,它对我很重要。”
我们如何才能紧紧把握其中的美呢?照相机提供了一种选择。拍照可以稍稍满足那种拥有的渴望,这种渴望是被一个地方的美丽所激起的;我们对将要失去一副珍贵的图景的焦虑,会随着快门的每一次闪动而逐渐消失。也许我们还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地方,希望通过让自己更加接近于这地方而使它们在我们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亚历山大港,站在庞培石柱前,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花岗岩上,就像福楼拜那个来自桑德兰的朋友汤普逊。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也许是买一些纪念品—-一个碗,一个涂漆的盒子或者一双拖鞋,用以提醒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就像是我们从分离的爱人那儿剪下的一缕发丝。

由于他对美和拥有美的兴趣,罗斯金得出了5条主要结论:首先,美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组合而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第二,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作出反应并且渴望拥有它;第三,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有比较低级的表现方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的渴望和拍照的渴望;第四,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和视觉上)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后,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罗斯金认为,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关注。

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与所见,不是速度。

假如我们只想旋风式地造访一个遥远的地方,就难以从这个旅途得到快乐,正如如果我们行色匆匆,就无法注意到垂在篮边的欧芹这样的细节。

罗斯金逐渐察觉到摄影给它的大多数使用者带来了严峻的问题,他的热情慢慢消失。使用者们不是把摄影作为积极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一种补充,相反,他们将它作为一种替代物,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自己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

照相本身并不能保证这样的收获。对于一片景色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照相机模糊了观看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是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照相机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课,然而就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而言,就比蓝包含询问我们自己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可能从绘画中获得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对某些风景和建筑吸引我们的深沉原因有一种清醒了解。我们为自己的品位找到了解释,我们培养了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美和丑进行判断的能力。我们更加确切地知道一座建筑物所缺乏的什么,而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它的理由;同时我们也可了解我们赞叹的建筑之美缘何而起。我们更快地分析一种令我们感动的景色,并且明确指出它令我们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从一种麻木的“我喜欢这个”转变为“我喜欢这个,因为……”,最后也能归结出自己喜好的特点。

———————————————————————-

回归:
习惯
地点:哈默史密斯、伦敦
向导:塞维尔.德.梅伊斯特
作品:《卧室夜游》、《我的卧室之旅》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沉思录》

独自旅行似乎有一个优点。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我们周围人们的影响,我们调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他们或许已认定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不得不有意识地隐藏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寡寡

沈从文《湘行散记》
巴金《海行杂记》
朱自清《伦敦杂记》
王统照《欧游散记》
郑振铎《山中杂记》《欧行日记》
维克多雨果《东方集》
帕斯卡尔《沉思录》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