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这本书是李笑来写的,了解李笑来也是从他的博客中开始的。至今我对他的印象还是模糊不清,只知是一个新东方的老师,而对此书我也是抱着像罗浩说的那样,门口堆着一堆励志书,偶尔激发一下我有点懒惰的心。

对于成功学或者励志学书籍,我总是抱着这样的一个观点。看看,学学,做不做是一回事。记得在听子寒的广播时有人说道: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那世界岂不是很无聊。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的包容度,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否则这个社会就如同一潭死水,迸发不出任何创新。

书中在第三节《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提到,通过每天记录时间的开销来控制时间,比如早上写博客花了30分钟,看书花了50分钟,上厕所花了15分钟。这种量化的生活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抓住每天的大方向,大块头就够了,这样锱铢必较的生活有点累。

第四节的题目是《开拓我们的心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的人是少之又少。当我看到王石年过六十依然远赴重洋到美国去攻读建筑学,我就不怀疑这样的人为什么能够创办起万科这样优秀的企业。作者提到他小时候学得VB编程永远没有想到十几年以后其对他的出书校验有作用,还记得《那些年》沈佳宜说的那句话吗?“人生有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 有些事情当下不知道它无用,而谁又能预见几年几十年后无用呢?

我这样说的目的想说明,其实抱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并用开放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是最适宜的生活态度。在书中作者提到有关自学能力的几个方面。

  1.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2.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3.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4.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5.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文章的第五章提出了一个质疑成功学的论调。作者表示,根据正态分布原理,人类财富的分布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此观点并无详细论证)所以,作者质疑成功学提出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现在没有成功就是你还不够努力”的论调,并引用经济学家富兰克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我是很同意作者的观点的,但前提是这里对富有的定义是金钱上的富有。

第五章还对成功学的一种观点提出了否认:成功需要不断地打造自己的人脉。在中国当今经济市场不够完善的经济体制下,权力与金钱的交易比比皆是,所以打造人脉也得到了实践的论证。我是对此不以为然的,也正是对此的不以为然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我总会遇到很多需要我帮忙的人或事,而我发现我竟然很少需要他们帮忙。作者说道:优秀的人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作者给出的几个建议也非常中肯。

  1.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2.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3.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
  4.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5.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六章作者提到的几个观点也很值得深思。

  1.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2.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3. 做个不迟到的人
  4.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其他的一些想法没有共鸣,在此不表,总得来说此书还是值得快速浏览一番。

《再穷也要去旅行》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2

作者是一位马来西亚的女生,叫爱琳。写了她背包旅行十几个国家的经历。爱琳的文字通俗易懂,适于任何情况下阅读,车上,如厕中,甚至于上班的空隙。爱琳的旅行日志不是工具型的,如Lonely Planet,大部分是作者的旅行中的叙事和感悟。

马来人擅长多国语言,也因此作者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像我这种笨拙的只能说几句蹩脚英语的同学,出国旅行别说与当地人沟通交流,能把衣食住行搞定就不错了。

人家说,射手座向往自由,B型血追求完美,作者就是一个射手座+B型血+脚底的痣=迷恋旅行(脚底的痣我不懂)恰恰我也是一个射手座B型血的男生,所以有和她一样的迷恋旅行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我无法像她那样大半年不上班,虽然一年一个月的假期已经够很多人羡慕不已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流浪的想法,只是有人会去实现,有人只会想想,还有些人会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比如我。每每出去旅行,大半个月不回家,就想念家的温暖,想念故乡的点点滴滴。所以我是不适合流浪太久的,而也唯有短暂的旅行可以给我满足感。几个星期的旅行是生活的调味剂,换种心情,换个环境。

当然女生在旅行中有独特优势,虽然这也是旅行中的劣势。没有人会拒绝女生的主动搭讪,尤其是这样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旅游达人。可能大部分的人会由于女生的柔弱而心生怜悯,因此作者也才能在欧洲这样开销昂贵的地方半年只花了2000美金(不算机票)爱琳的旅行方式有点像仲一的互助游,仲一也是常去一些素未谋面的网友家借住,最后还开办了仲一互助游的网站,现在有很多人靠此网站互相联系做互助游。当然在国内与国外的环境差距很大,工作压力和各种价值观的不同会使这样的互助游变味,当然我没参加过,也许是我的主观臆想。

作者的旅行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的,当然旅行中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些陋习,比如:到过也便游过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总希望占有某些东西。我们可以旅行的更加健康,比如:旅行前看看资料;仔细阅读旅行中的各类文字;观察当地人的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心去感受你的旅行吧。

《小强升职记》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
2

老实说,《小强升职记》算是一本励志书,就像老罗说的那种摆在门口,五块钱三本的用来在你意志力薄弱时激励你的书。书中最大的精髓就是讲得烂掉的GTD。GTD就是将所有的事情都记下来,然后专心的干一样事。而我听过的最妙的说法是,GTD就是将所有的事情记下来然后抛在脑后,泡杯茶,陷在沙发里听音乐。

没错,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励志书都不能免俗,什么年薪什么职位,但最终为了什么,大家要思考清楚。

抛开价值观和人生观,吃本书还是有几个使我受益匪浅之处。

时间空洞

作者提到我们生活中会面对很多空洞,有超市时间空洞、电视时间空洞、网络时间空洞。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提供很多相关的信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消耗的时间再不知不觉中膨胀。

超市时间空洞:家里煮饭少了酱油,你想去超市买瓶酱油,发现好多东西打折,结果逛了很久,买了一车东西。

电视时间空洞:连续剧A播完,换台,新闻关注一下,球赛时间到了,连续剧B好像也还不错,看看。(本人最深恶痛绝电视机,不看电视)

网络时间空洞:搜搜邮件,看一下新闻,某明星花边新闻,点进去,相关新闻,点进去,点点点,一个晚上去了。

这些我统称是欲望空洞,在各种不同的诱惑挑逗中,欲壑难填啊。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空洞也是非常可怕的,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富足人生》

脑袋里只装一件事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很忙很忙,手上一堆的事,这个处理一半又想着处理那个,接个电话又要处理这个case,纷繁复杂。GTD则可以帮你搞定这一切。

其实事情再多,都要一件件慢慢完成,我们可以先对事情判断其的主次急缓,并列出顺序来。然后脑袋里只装一件事,慢慢的处理,第一件处理完处理第二件。

对于突然的事件,我们要判断它的繁简,如果其能在2分钟内搞定,我们可以放下手上的事先搞定,如果时间过长,就必须排入列表,以免影响处理当下事的头绪。

脑袋里只装一件事,其实也就是一种心态,让自己着急烦躁的心态平复下来,一件件的处理。

 

此书还有很多方法,但由于对于本人不适用,故感悟不多,感兴趣的可以借来看看。

《孤独六讲》读书笔记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
0

六场演讲,每场讲一种孤独,故曰孤独六讲。依次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情欲孤独:

每个人必定会经历而且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面临情欲孤独。十几岁时的情窦初开,二十几岁的求爱无果,四十几岁过着已失掉爱情的家庭生活,直至中年老年。我想健全的人在人生的大部分旅程中,“孤独”是主要的旋律,但有人会拒绝承认或者假装不孤独,其实: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中,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站在绿荫繁花下,呆呆地看着,开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么,开始会把衣服穿得更讲究一点,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当然,情欲并非仅指爱情,作者提到竹林七贤的孤独,提到阮籍和嵇康的孤独。在一个儒家文化盛行的国度,阮籍和嵇康并无非成为主流,而即使成为主流时,我们就要关心对立面的孤独了。我常常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要有很好的氛围去包容所有的孤独,而非只存在一种的价值观而人生观。蒋勋提到: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牺牲了

语言孤独: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语言一开始是用来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的。但你会发现现代社会很多人滔滔不绝的舞动着舌头,而其实言之无物。所以,每个人都在说,但没有人在听。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追求的是不用语言文字传道,而是以行为传道。

在众多接班人选中,神秀呼声最高,他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弟子们争相背诵,五祖听了不表示意见,继续让大家去猜。这首偈传开了,传到厨房一个叫惠能的伙头师父耳中,这个每天劈柴煮饭、不识字的文盲和尚,没有机会听到佛经,也没有机会接触上层阶级的文化,却马上回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行者若怕脏,修行的意义何在?

五祖听到惠能的偈,依旧不动声色,口头上说了一句:“胡说!”然后在惠能头上敲了三下,背着手就走了。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变成神话了,惠能因为被敲了三记竟懂了五祖的意思,夜半三更跑去敲他后门。要注意的是,这里唯一的语言就是“胡说”,其他都是行为动作。

惠能夜半三更去敲五祖弘忍的门,五祖叫他坐下来,念《金刚经》给他听,因为传法最重要的就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留念、没有执著才能生出慈悲心)时,惠能这个大胆的伙头和尚就跟弘忍说:“师父,我懂了,你不用讲了。”五祖真的不讲了,立刻将袈裟和钵拿给他,要他立刻逃走,以免被人追杀,五祖告诉他,必要时连衣钵都可以不要,“带法南传,遇梅则止”,后来惠能就在广东黄梅传教,成为新一派的禅宗–南宗。

“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革命孤独:

每个革命者在最初总是抱有很高的抱负和完美主义,向往无产阶级或者乌托邦。年轻时怀抱梦想,而随着阅历的增长,革命者变得更加务实。或者说,那些革命胜利后,务实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基调。他们也就脱离了革命孤独的群体。所以,蒋勋说: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革命孤独是属于为了革命而长辞的人,抑或是革命失败而又怀抱革命信念的那一小撮群体。每一个革命者孤独的出走,都将成为了美学的偶像,我们不会感动于一统江山的君王,而只会对美学上有缺憾处于孤独中的勇士表示敬意,比如项羽、屈原、荆轲、秋瑾。

暴力孤独:

作者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华盛顿有人持枪在街上扫射,而这位行凶者却是波斯湾战争的英雄,在伊拉克他的暴力是合法的,而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却因为同样的行为变成杀人犯。同样是暴力,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评判?
人们总认为暴力是不好的,是要杜绝的,但往往大家忘记,人与动物一样,最初都有暴力的崇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喜欢打架入帮派,这在本质就是人类内在的原始暴力欲望。
“青少年的身体刚刚发育,内在原始的暴力欲望会爆发出一股征服的力量。那是原始的人类在自然和旷野中,以体能保护族群的遗传基因,在现代人身上没有完全消失,只有今天我们用道德将暴力划分为不好的,不对的,于是一种在原始社会里伟大的情操变成一种被禁止的行为。”

暴力并非如都如我们想象的,在现代文明社会,强势文化吞灭弱势文化也是一种暴力的表现,而且这种暴力更具杀伤力。作者提到了台湾的核废料事件、美国的印第安人,都是这类的暴力事件。

伦理孤独:

乱伦,意为乱了伦常。而伦常又因当时当地的文化而定。就如同古埃及认为的伦常是“血缘内婚”,所以外婚就等同于乱伦。所以,伦常只不过是社会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定义的一种原则,并无大的是非。

传统的伦理观众,父权是不容背叛的,而作者期盼我们的社会能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是以独立个人为单位,先成为一个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个人,再进而谈其他相对伦理的关系。

每个个体都有他选择的权利,而不能因为伦理而放弃。人一旦禁锢在伦理中,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的怪现象。作者又分析,这种伦理和儒家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基督教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儒家强调的是,百善孝为先。

思维孤独:

之所以将思维孤独放在最后,其实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结。作者的这六种孤独,其实都是一种思维的孤独,作者用他的眼睛和思考去探索和阐述他的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正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因此它本身也是一种孤独,一种思维的孤独。

所以作者仅仅是提出他的孤独,而希望所有的读者能够通过他的孤独去发现理解阐述属于自己的孤独。没有是非之分,只有孤独与否。

我们这个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国度,总缺少各种各样的孤独。儒家哲学总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希腊哲学总是会通过思辨对话来让你有所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思维的过程。

最后节选作者的序: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徒劳无功吧。

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

 

《聆听父亲》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
0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在他的父亲摔倒而瘫痪后写给即将出生的儿子的一本书。

很难理解,当中的故事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有些像确凿发生过的,而有些又像那些道士占卜者一样虚幻而飘渺。不管它是真是假,说给幼小的孩子,引人入胜光怪陆离峰回路转皆是“请听下回分解”的序幕。

每个父亲总会絮絮叨叨的向孩子述说它的爷爷,太爷,太太爷的种种,这是一种传承,一条脉络。张大春选择了用文字来表达这些。而这种传承似乎又不仅仅代表着张家,它其实也象征着走过那个年代,那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中华名族的变革。

当然当中鲜有政治观点,唯有那段父子争论“三民主义”以及挚友被逼无奈出国客死他乡的故事。其实,张大春仅仅写的是小说,一段发生过又被他给赋予文艺色彩的文字。

文章不是按照时间年代平白的叙事,就像张大春说的一样,古代的故事离床头最近,一直延伸到客厅,厨房,而这时发现最近发生的又离床头很远,于是大春又将这一段故事搬到床头,所以故事总是参差交错。偶尔话头一停,传向了下一个故事,在你迷迷糊糊即将淡忘故事的时候,它又出来告诉你结局如何。

每个孩子都会问:我从哪里来。这就是张大春的回答:你是从这一段段五爷所谓的 Fragile Fragments 人生中而来。

孩子,静静的坐下来,聆听父亲吧。

罗永浩和他的书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上司介绍给我同事看的书。书分为三部分,前面是激情四射的演讲,中间是回忆录,后面是答记者问。

人说罗永浩能扯,果不其然。凭借他说话的调调,依稀想起了以前听的新东方四级讲座的录音,原来那个人就是罗永浩。

能扯的人容易煽动群众,当然书读得也很快,但第二遍再读就索然无味了。除了文中一些稍微有些韵味的场景,其他的都是老罗他自己的戏谑。老罗算是愤青的,读完我也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愤得不行,后来发现在这个大体制下愤是无用的,也就心安理得的继续淡定。

关于理想和独立思考,老罗做了深刻的诠释,下面权且引述几段作为结尾。

在中国,诚实是一个奢侈的品质。

林清玄在一个著名的短篇故事里说,“除非有雪崩,但雪崩也不能保证永恒”,我看了看神色木然坐在边上看电视的哥哥,只好恨恨地跑到院子里的雪地上痛哭了一场。

我的母亲作为一个思想控制年代里被洗脑的受害者,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会坚定地和执政者站在一起,但即使是这样,也会出现意外:九十年代初美帝国主义总拿贸易 最惠国待遇跟中国政府说事儿的时候,有一阵子新闻联播天天谴责美帝的同时,还反复播放一小撮在美华人到白宫门口为此抗议的消息,母亲连着看了几天,最后有 点迟疑地跟我说,这美国佬怎么会允许一帮外国佬天天到他们政府门口这么闹腾啊?看来这美国的自由不像是骗人的啊?我为了这个奇迹又惊又喜,跳起来说,妈, 你终于开窍了?新闻联播就应该是这样看的啊。

当我们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去斗争的时候,要知道我们是为了自己信奉的思想和原则,而不是为了对那些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它的人民奉献什么。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心态平和地面对任何所谓的“恩将仇报”。很多时候,有理想的人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靠的不一定是坚强,而是想得透澈。

城门开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听过北岛这个名字,听说以作诗而闻名。他的诗我是没读过的,不过这本散文集《城门开》已经让我见识到了北岛的功力。

这本书不是正襟危坐时看的。睡觉前,火车上,旅途中,睡不着而赖在床上时。当然这也依靠那扣人心弦的文字和绘声绘色的描写。我很佩服北岛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对于我来说,儿时的场景已经只剩一幅幅画面。味道,声音,色彩完全是空白。也许这就是作家所特有的天赋吧。

童年:
高考结束那一年的夏天,我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回忆像挣脱了束缚一样,儿时的点点滴滴开始萦牵梦绕。白天的时候想,晚上做梦也想,儿时的玩伴,一束阳光,外婆家的被褥,胡同中的追逐,逗蚂蚁,爬屋顶,偷东西,打电动,下象棋,爬山,裸浴,被打,踢足球,玩三国志,扔大便,扔水球,欺负女同学,听收音机,躺屋顶上看星星,学骑车,吃比萨,写日记,背古诗,看黄色小说,玩仙剑,被石头砸,鼻子歪了,考100分,学唱歌,做间谍,学作文,暗恋女生,玩放大镜,埋宝物,集邮,刻木雕,游泳。。。
我也开始佩服我的记忆力,能一下子写出那么多事情。如今想想已经逝去的日子,发现而今的一点挫折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这本书如同那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勾起了我童年的无限回忆。我已经决定买个录音机将所有的旧磁带翻录收藏起来,找一个大段的时间写下我的童年而已经逝去的往事。
如北岛所说:

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记忆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及排他性,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而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下扇门。

童年、青少年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后来的一切几乎都是在那时候形成或被决定的。回溯生命的源头相当于某种史前探险,伴随着发现的快乐与悲哀。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也正是这最初的动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

 

文革:

文革是一段充满血腥的记忆,所有的价值观被打破,所有的权威被打倒。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人民的劣根性,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所以也就有了以后一见动乱便惶恐的那一年。中国人何时可以理智的面对,也许那个时候才能真正的走向民主与自由。龙应台说过:什么样的民众,决定了什么样的政府。

文革时期,北岛正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懵懂的在那个动乱浮躁的年代中,戏谑的嘲笑以及推波助澜。红卫兵成了当时的权威,写大字报,游行,批斗,大串联,上山下乡。也许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我这种人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的状况,虽然还有很多人不愿意提及那段过去。多少人被迫害,多少人自杀,多少人无书可读。

政治是统治者的工具,在一个民众觉悟还不高的社会,更尤甚。罢了,读书人少谈政治。

 

记得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北海公园玩。回家的路上,暮色四起,略带解冻的寒意。沿湖边徐行,离公园后门两三百米处,父亲放慢脚步,环顾游人,突然对我说:“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都不在了,包括我们。”我愣住,抬头看父亲,他镜片闪光,隐隐露出一丝嘲笑。

是的,一百年后所有的人都将归于永恒,唯有那点封存的记忆和这文字可以长流,谁知道有没有人关心我们这些糟老头。人类就这样繁衍生息,一代代的走向死亡。古今多少人为此伤忧为此感慨。

孔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斗室里的天下》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
0

资中筠年已八十有余,竟然还能写下这么忧国忧民的文字,她和茅于轼是有点相像,在耄耋之际还心系祖国,难能可贵。

《斗室中的天下》系资中筠近年来的所感所思。有对中国现今社会的批判,有对当代教育的反思,本书的后半部介绍了一些有关美国的公益基金和各类对国家关系阐述的文章。

文革

当今老一代人都回避文革,中年人对文革也了解甚少,年轻人就更不必说了。在文革结束后,国内对文革的定义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但对于文革的反思和总结,怎么避免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浩劫却谈得不多。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种种价值观都和那个年代的文化浩劫有着关系。当然我对此也研究得不深,原本打算就此写一篇文章,总由于肚里的墨水太少而没敢下手。之前的文章中有一些相关素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们告别了反对一切“物质刺激”单凭对一个人一种思想的忠诚枵腹从公的年月,却跳到了登峰造极的“物质主义”一切都纳入商品经济,包括本属于精神领域的事物,只有赚钱的功能才被承认。

“文革”时期达到高潮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以极其狭隘实用的“政治”划线代替一切是非善恶标准,以及与现实背道而驰的极端虚伪的说教,更对全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依托起了致命的摧毁作用,以至后来一旦失控,出现的是大规模无节制的不择手段地满足一己的贪欲。

当今社会

资中筠在对当今社会的评判中提到了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在中西方文化中,她提到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一味的摒弃,认为其是洪水猛兽,吞噬我们中华文明。另一种就是崇洋媚外,对所有的西方文化都奉为圣经。她提到,这两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也有民族所依附的劣根性。而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正是我们民族所缺少,反观中华文化,其的博大精深又的的确确需要我们这几代人去修持。净空法师曾说:如果这样的断层再隔一两代人,那中华文化可能就会慢慢消亡。

谈到民主,资中筠也是一个信奉民主与自由的爱国人士。她提到,早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已经提到了现今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这条道路依然这么的遥远,任务依然这么艰巨。想起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她的呼吁和全台民众的努力下,台湾走向了民选,有了多党执政。但其实发现,多党执政并不是救命草,各种复杂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民主和自由,一个5000年历史的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到媒体舆论,在西方国家,媒体舆论是“为民喉舌”的。政府有做不到位的,舆论就需要出来说话。而现今的中国的媒体多少还有政府领导媒体的意思。资中筠针对非典事件提到:

我们的宣传一向报喜不报忧,缺乏忧患意识。从来灾难过后不去追究造成灾难的原因,以为前车之鉴,而是大肆宣传领导事后如何重视、关怀,为“战胜”灾难颂歌。

当然西方的舆论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在现今经济市场决定社会动向的年代。媒体舆论也难免因为利益而宣扬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报道。

报纸争取读者有两种取向,一是靠提供鲜为人知的与大众利益攸关的事实真相,并作为公众的喉舌发表犀利的社论和评论,一是迎合低俗的趣味,靠暴力、煽情,揭人隐私以及言过其实的商业广告。

对于教育,资中筠更是振臂呐喊。资中筠算是一位文化人士,她对那些以工科以效用来衡量教育的行为嗤之以鼻。她提到,社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一条是经济,一条是精神。而人文科学正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而也就是人文科学的欠缺导致了中国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当今很多社会风气都与此有关,而这追根到底还是教育。究竟是育人的教育,还是一个育机器的教育。

财富的归宿

作者是一位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文中有不少篇幅讨论美国的公益基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猛发展,贫富差距大大扩大。作者提到:一个自尊自爱、过健康生活的人,只要不吸毒,不狂赌,个人消费总是有限的。这时候许多资本家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怎么将所这些财富回归给社会。与东方社会不同,西方社会鼓励白手起家而轻世袭。所以这些资本家开创了公益基金,这样的基金主要是来帮助弱势群体的,关注医疗与教育。这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资本家其实不过是一个有赚钱天赋和运气的工具,他正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做努力。而后,他获得了应有的不菲报酬,而大部分的金钱还要返回社会,其终究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的。

这样的观念已经在美国中根深蒂固了,由于文化的差异或是思想的觉悟,甚至还有对于个人财产保护的担忧,东方人还对此不能完全接受。这也就出现了前段时间报道的裸捐事件。但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假以时日中国也会出现成熟的公益基金。

有了公益基金主要投入哪些方面呢?作者提到:

剩余财富应该投向的最佳领域。
1.大学教育
2.免费公共图书馆
3.建立或扩大医院、医学院、实验室以及其他与减轻人的病痛相关的机构,特别应以预防为重点。
4.建立公园,美化环境。
5.建公共游泳池
6.教会

总结起来就是致力于最基本的人权,教育、医疗、体育、宗教。其实并非需要像资本家那样拥有金钱才能做上述的事,真正的国人从切身做起,为中华民族添砖添瓦吧。

一位美学家的独白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
0

朱光潜,著名的美学家。知道他,是因为听了他老人家的《谈美》一书,在这里下的。虽然听了几遍,但都是在渐入梦乡之际,故记忆模糊。这次在图书馆看了他的《朱光潜谈人生》便借来一阅。

书中的文章是好的,但出版社是拙劣的。他们费的功夫,就是从许多朱老的文章中摘出几篇,然后没有条理的拼凑在一起。所以不推荐各位买此书,当然朱老的文章是不错的。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依稀记得《谈美》一书的最初是这样说道:

从写十二封信给你之后,我已经歇三年没有和你通消息了。你也许怪我疏懒,也许忘记几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时时挂念你。在这几年之内,国内经过许多不幸的事变,刺耳痛心的新闻不断地传到我这里来。听说我的青年朋友之中,有些人已遭惨死,有些人已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有些人已经拥有高官厚禄或是正在 “忙”高官厚禄。这些消息使我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时更伤心。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地念着你。你还是在惨死者之列呢了还是已经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呢

朱老总是说要感受到这个人生的趣味,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忙高官厚禄的生物。一个人生而没有趣味只关心功名利禄,那么他就如同干枯的人,没有了生气。最近在观耶鲁大学的《Finace Market》,我发现讲课的教授教学二十几年,但他谈起最近正在研究的有机化学还兴趣盎然。一个在中国已经可以算步入老年的经济教授还在兴致勃勃的研究着有机化学,这不能不让我们国内的一些教授有所汗颜。当然,每一个社会所给予的平台不同,人的心态也就有所迥异。

朱老在几十年前这么说,而这几十年过去了,国人的素质,所能体会到的趣味究竟增加了多少?以朱老的话自勉。

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

我们一般人常困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的营求,心地常识昏浊,不能清明澈照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来,常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中,常被不满足驱遣作无尽期的奴隶

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谋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暖饱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喝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做一个努力修为的青年人

这本书有许多文章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自然有许多朱老对我们年轻人的期许。文中谈到立志,谈到做学问,谈到体育,谈到休息,谈到性爱。这完完全全像一个谆谆教诲的父亲在述说着衷肠。朱老在1929年著此书,而如今当中的至理名言依然深刻教诲着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

一个青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做努力进修的根据。
1.运动选手的体格
2.科学家的头脑
3.宗教家的热忱
4.艺术家的胸襟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最大的抵抗力所压服。一个人有多少人性,就是他对于环境所表现的意志力。

人生来是精神所附的物质,免不掉物质所常有的惰性。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的书。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地裨益。

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是“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谈人生

朱老在文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他说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在演戏,一种是在看戏。演戏的如各个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看戏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当然,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两者之间,一边看戏,一边演戏。

我以前一直有这样的偏见,觉得看戏的人生更加完满一些,但看了朱老的分析入木三分。

要较量看戏与演戏的长短,我们如果专情于书本,就很难得公平。我们要记得无数看山凿洞,垦地航海的无名英雄毕生都在忙演戏。他们的人生哲学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所以不曾留下话来辩护演戏的人生观。

对于人生,朱老也有很深刻的豁达的自然观。其实人和世界的万物没有区别,唯有精神那一片不可替代的领地,而我们依然要服从自然,服从生命的更迭。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
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德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
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
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读《消费的秘密》

xeon Posted in 读万卷书,Tags: ,
0

看了《后物欲时代》引申出来的读本。原以为都是郑也夫的文字,没想到这只是一本研究生博士生论文的集锦,郑也夫只是在其中评点几句,真的称不上是什么佳作。

《网上店铺的台前幕后》

这是写得比较敷衍的论文,全篇以背景介绍,个案记录总结构成,其中个案记录占用一大半篇幅,言之无物,思考没深度。

《淘宝/易趣上的买家行为》

文中提到买家评价时,有个买家说“不费这个劲,我花钱,我还服务他?” 由此想到了我们做的东西,正如台湾人对服务的理解,服务好是应该的,服务不好才要反映。面对大陆这样一个对服务不敢有任何奢求的市场,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文化差距之大,以及同是中国人间的差距了。

《家庭装修中的集采方式》

本文大部分采取网络论坛中的内容作为引证。解释了集采这一新型购物方式。分析本文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最基本,最概要的分析方式。

1.解释集采。

2.集采的类型

3.参考集采的各种角色人物的反应。

4.集采的发展和展望。

5.小结。

《关于女式尖头皮鞋的调查》

从刚开始大家的不接受,到最后的趋之若鹜,作者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服装与时尚,在女士门面前是毫无免疫力。对于尖头皮鞋的流行,时尚定位特征比单纯的外观设计更重要。参考系的选取(特别是代表时尚潮流的)对于人们对于尖头皮鞋的购买倾向是至关重要的。

《染发调查》

早在十几年前,我还在小学的作文中批评染发这种崇洋媚外的行径,老师也是持肯定的态度。而今,随着世界的大融合,国人意识的开发和包容,这样的文章显得有点太小气了。

现在已经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看待染发了。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用把它提升到价值观、道德观上去,现在人思想很自由,不会一来就上纲上线,不用把平常的事情提升到理论层次上。

文中进一步分析染发被接受和流行,这里提到:

群体是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将自己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并按照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是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

《某大学男生护肤品的调查》

其实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商家的各种消费欲望的刺激以进展的。早年如果说男生也需要护肤品一定被指指点点。男生们在学校里也许都是灰头土脸的,但他们一旦有了工作,有了消费的可能,随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必定会有一部分带入这样的消费中。

文中提到:

可以说不是学历,而是工作,更确切地说是时尚通过工作影响了男生使用护肤品的态度和行为。

在消费上,男生总是以理性著称,那么在这样非常感性的护肤品中,到底时尚和广告能够影响多少呢?

文中提到:

男生虽然对广告有免疫力,是理性的消费者,但难免由于对护肤品的不熟悉或没有主见而听从女友的建议和选购,而时尚和广告只是迂回通过女性影响了标榜理性的男生。

《女大学生的“屈臣氏”消费》

文中提到了研究社会学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它是指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系数值越低,证明生活水平状况越好。当然我个人认为食品支出仅仅针对单纯的食品,不包括饭局上的服务、环境以及各类非必须消费的总和。

《成都茶馆》

文中研究成都的茶馆文化,据说早在清朝初期,四川一带人口贫瘠,后来清政府从其他省县调了几十万人入住天府之国,也由于大家的不熟识,茶馆文化也就孕育而生,在茶馆里结交新朋友,了解老朋友。

这样的茶馆文化已经不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分喜欢成都的原因。慢生活,正是当代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所或缺的。

《星巴克的人类学观察》

星巴克一直是小资的代名词,饮一杯咖啡,坐上一会儿,小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这时候人类的消费已经不在仅仅是满足身体的需求了,更多的提升到了精神上,不仅是享受,还有的是虚荣。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消费受制于不同群体和身份的“品位”并尝试以此来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人们的消费实践不再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符号和社会需求,换句话说,人们因为不同的消费而成为了不同的人。

在消费社会来临之前,人们更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当物质极大丰盛的消费社会,商品的社会价值开始逐渐取代使用价值。

当然郑也夫的评论也入木三分:

时尚与美毫无关系。但因为体貌的美不能复制,装饰物则可以大量复制。于是时尚就大量吹嘘装饰物与美的关系,再加上稀缺的装饰物更加受人“关注”吸引他人的眼球。于是时尚和美就亲密无间,甚至画上了等号。

书中不仅仅这几篇论文,有些仓促略过,有些个人没有共鸣,就隐掉不表。总得来说,这是一本论文的集锦,但我不会看第二遍。